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序 以家国情怀“创新创造”,以用户思维“卓越执行”
译者前言
前言
第1章 质量概念
1.1 什么是质量
1.2 质量保证和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
1.3 质量方法的发展
1.4 业务优化,全面质量以及在业务运营中的其他矩阵
1.5 总结
第2章 六西格玛的基础介绍
2.1 六西格玛是什么?
2.2 流程:通过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的基本单元
2.3 流程图、价值流图和流程管理
2.4 过程能力和六西格玛
2.5 六西格玛流程改进的整体概览
2.6 六西格玛向上游开发:六西格玛设计
2.7 总结
第3章 六西格玛设计
3.1 引言
3.2 什么是六西格玛设计?
3.3 为什么是六西格玛设计
3.4 六西格玛设计的阶段
3.5 关于设计流程和设计缺陷的补充
3.6 六西格玛与六西格玛设计的不同
3.7 什么样的问题能够用DFSS方法来解决
3.8 具有六西格玛水平设计的公司
3.9 稳健DFSS策略的特点
第4章 六西格玛设计的部署
4.1 引言
4.2 黑带-DFSS团队:文化变革
4.3 DFSS部署的先决条件
4.4 DFSS部署战略
4.5 DFSS实施战略的目标
4.6 六西格玛项目的财务管理
4.7 DFSS培训
4.8 维持DFSS部署的关键要素
4.9 DFSS可持续性因素
第5章 六西格玛设计的算法
5.1 引言
5.2 组建协同设计团队(DFSS算法步骤1)
5.3 确定客户期望(DFSS算法步骤2)
5.4 了解功能需求的演变(DFSS算法步骤3)
5.5 分析、生成和评估概念(DFSS算法步骤4)
5.6 选择最佳概念(DFSS算法步骤5)
5.7 确定所选概念的物理结构(DFSS算法步骤6)
5.8 启动设计记分卡和传递函数开发(DFSS算法步骤7)
5.9 使用DFMEA/PFMEA评估风险(DFSS算法步骤8)
5.10 传递优化(DFSS算法步骤9)
5.11 面向X的设计(DFSS算法步骤10)
5.12 容差设计和容差计算(DFSS算法步骤11)
5.13 试运行和原型设计(DFSS算法步骤12)
5.14 验证设计(DFSS算法步骤13)
5.15 启动批量生产(DFSS算法步骤14)
5.16 项目风险管理
5.17 其他的DFSS方法论路径
第6章 DFSS六西格玛传递函数和记分卡
6.1 引言
6.2 设计分析
6.3 DFSS设计综合性
6.4 设计记分卡和传递函数的开发
第7章 质量功能展开(QFD)
7.1 引言
7.2 QFD的历史
7.3 QFD的价值、设想和现实
7.4 QFD方法论总览
7.5 质量的卡诺模型
7.6 QFD的4个阶段
7.7 QFD分析
7.8 QFD案例
7.9 总结
第8章 公理设计
8.1 引言
8.2 为什么需要公理设计
8.3 设计公理
8.4 独立公理(公理1)
8.5 耦合的度量
8.6 公理2的含义
8.7 总结
第9章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9.1 引言
9.2 TRIZ基础
9.3 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
9.4 物理矛盾
9.5 消除技术矛盾—发明原理
9.6 功能改进方法/TRIZ标准解
9.7 降低复杂度/剪裁
9.8 技术系统的进化
9.9 物理、化学和几何作用数据库
9.10 公理设计和TRIZ的对比
附录:矛盾矩阵表及发明原理
第10章 面向X的设计
10.1 引言
10.2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FMA)
10.3 面向可靠性的设计(DFR)
10.4 面向可维护性的设计DFMt
10.5 面向售后服务性的设计(Design for Serviceability)
10.6 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ality,DFE)
10.7 生命周期成本设计(LCC):不确定性作业成本法
10.8 总结
第11章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
11.1 引言
11.2 FMEA基本原理
11.3 设计FMEA(DFMEA)
11.4 流程FMEA(PFMEA)
11.5 质量系统和控制计划
第12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12.1 实验设计(DOE)介绍
12.2 因子实验
12.3 二水平全因子实验
12.4 二水平的部分因子实验
12.5 三水平的全因子实验
12.6 总结
第13章 田口正交实验
13.1 田口正交表
13.2 田口实验设计
13.3 特殊技术
13.4 田口实验数据分析
13.5 总结
13.6 附录 可选的正交矩阵
第14章 设计优化:田口稳健参数设计
14.1 引言
14.2 损失函数和参数设计
14.3 损失函数和信号-噪声比率
14.4 噪声因子和内外表
14.5 望小特性的参数设计
14.6 NTB——名义值最佳的参数设计
14.7 望大特性的参数设计
第15章 设计优化:田口稳健参数设计高阶
15.1 引言
15.2 设计综合与技术系统
15.3 动态参数的设计特征
15.4 功能质量和动态信噪比
15.5 稳健技术的开发
第16章 容差设计
16.1 引言
16.2 最坏情况容差
16.3 统计容差
16.4 以成本为基础的容差优化
16.5 田口损失函数与安全容差设计
16.6 田口容差设计实验
第17章 响应曲面分析法(RSM)
17.1 引言
17.2 搜索并识别包含最优解的区域
17.3 响应曲面分析实验设计
17.4 单响应的响应曲面实验数据分析
17.5 多种响应的响应曲面实验数据分析
第18章 设计验证
18.1 引言
18.2 设计分析和试验
18.3 原型
18.4 工艺和生产验证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2-09-19 1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