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在线阅读
会员

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

李斌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16.8万字

更新时间:2019-09-09 16:22:37 最新章节:后记 众声喧哗中,找出症结所在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面对着许多新的挑战。新华社记者响应最总书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号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等重大战略部署,选取“钢铁驼队”、中关村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桥梁发展、水安全等重大问题,行万里路、访百十人,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展现了一个个当代中国人的创业梦、村落保护梦、垃圾分类梦、桥梁强国梦。
上架时间:2018-08-01 00:00:0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斌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聚焦以社交媒体为重心的移动互联网络这一传播生态,建构起文学传播研究与变动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间的关系性。全书主体部分共分四章,首先关注移动数字阅读环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移动数字阅读环境的文学传播活动现状进行了考察,还进一步探讨了当下文学传播现状所蕴含的问题及其现实路径的转换,反思新传播生态下文学传播研究的学术理路,为文学传播的多学科研究范式建设提供经验。
    刘琴社科16万字
  • 会员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
    赵建国社科16.9万字
  • 会员
    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李星儒主编社科14.3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价值追寻作为话语脉络,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在报纸、学术刊物发表的二十余篇文章,从认知、文化和审美等视角探讨新闻与文学的多重价值,揭示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学叙事文本中的价值底蕴。全书分四个部分,从舆论引导、媒体变迁以及小说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新闻与文学如何呈现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所建立的价值关系。
    陈伟军社科18.1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传播为视角,依据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活动分析了蒙古族诗人的心态动机、行为方式及世人对诗人形象的接受、影响。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文学传播活动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保证了作品价值的实现,帮助诗人在清代文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邢渊渊社科19.8万字
  • 会员
    程巍、陈众议著的《中外畅销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国情调研项目成果,课题组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中外畅销书(包含“网络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传播方式、互动方式、接受情况、对于读者心理的影响——当然,为了描述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还将从历史层面谈到“文化”之于共同体的作用——以及这些影响之于公共领域的话语构成、舆论走向、文化领导权博弈、国家认同的形成或
    程巍 陈众议等社科18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包括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与政治传播、电视文化批判、新媒介与亚文化、媒介时代的性别图景等内容,涵盖不同媒介形式的观察与分析。
    曾一果社科21.3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围绕海外华文媒体的社会互动与文化想象功能,及其构建华人想象共同体的实践进行研究讨论。全书梳理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历史、现状,介绍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并对海外华文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设想。
    彭伟步社科15.9万字
  • 会员
    本书以“话语—叙事—伦理”为线索,探讨广告话语的内在机制和符号逻辑,进行广告话语的叙事分析和文化批判,同时对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并提出建议。
    杨先顺等社科1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