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论语新注
更新时间:2019-12-27 15:45:06 最新章节:附録三 主要引用、參考書目 (按音序)
书籍简介
本书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为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作者尤其重视《左传》中与能《论语》中的事件进行印证的记载,在两份记载的互见中,论语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得到了清晰的描绘,这是本书注释方面比较大的特色。
上架时间:2018-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孙钦善
- 会员本书是一部对清代考据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总结的开创性专著。本书首先综观中国古文献学史,对考据学的内涵和实质作了明确界定。在此新的科学界定下来考察清代考据学,就能发现清代考据学集古代考据学之大成,发展成一个突出的高峰,其内涵更为丰富和完整,并且表现出以传统小学为中心、各方面发展极为迅速的特点。对清代考据学的成就,本书依次在传统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古文中国史35.2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作者认为《论语》的编排不是随意为之,而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将章与章之间贯通,发现其内在逻辑脉络,还原编者当初的意图,使读者有“知其所以然”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让《论语》更具可读性,也让人更自信地阅读《论语》;本书还通过参悟《论语》字里行间的深刻义理,努力发掘其蕴含的政治哲学价值,试图从中读出更多对当代人有益的启示。哲学25.6万字
- 会员本书内容有三:一者分析阳明心学核心要素对佛教禅学的吸收,揭示了阳明心学与佛禅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二者对王氏诗歌创作的动态性变化特点予以条分缕析,分别表现了以禅入诗、儒禅交融、讲学诗与佛禅结合的特点;三者尝试对阳明诗歌宗教美学境界进行概述。哲学23.1万字
- 会员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汇集众多礼学研究大家及学术新锐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哲学31.5万字
- 会员《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期集刊分为儒家思想、经学史、儒家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国际儒学动态、儒者访谈录等七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专门组织了中韩儒学比较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哲学21.2万字
- 会员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哲学25.4万字
- 会员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学术思想,也是士人人生及艺术趣味之根源。这一时期的文艺本体论、价值论、批评方法论和审美趣味论等都体现出玄学的深刻影响。玄学的“有无”之辨引导士人思考艺术本体问题,关注审美主体与对象在“道”的层面上的关系;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为士人设计了理想人格,在主客体交融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从“得意”到“自适”的发展特点;玄学的体用思维及名实方法,不仅提高了文艺批评思维的水平,也启发了文哲学17.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