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中原战事基本结束,但边境还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常常威胁唐朝的边境。当初,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的办法,维持和东突厥的友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边境,使得北方很不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到20天,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便率领10多万人马,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内部不稳,一定无力抵抗,便先派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100万突厥兵马上就到。

唐太宗亲自带了房玄龄等6名将领,骑马来到渭水边的桥上,指名要颉利出来对话。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已经订立了盟约,几年来还给你们许多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觉得理亏,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重新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从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

第二年,一场大雪覆盖了北方。东突厥死了不少牲畜,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压迫其他部族,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

安西、北庭都护府

唐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采取了积极措施,使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太宗在公元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负责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有著名的军事重镇“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北庭都护府管辖下的驻军主要有瀚海军、伊吾军、天山军等。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既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军事指挥机构。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这对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推进西域和内地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太宗利用这个机会,派出李靖、徐4名大将和大军10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向突厥攻击。

李靖很快便攻下定襄,得胜还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领5000兵卒,结果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3000轻骑深入敌人后方,攻下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成功战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担心唐军继续追赶,便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前来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来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在那里的徐世会师。两个人商量对付颉利的办法。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还有很多人马。如果让他逃跑,以后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1万精兵,带20天的粮,跟踪袭击,把颉利捉住,就可以大获全胜了。”徐世表示赞成,两支军队便向阴山进发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慌忙上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全军溃败。唐军歼灭突厥兵1万多,俘获了大批俘虏和牲畜。颉利东奔西逃,最后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给唐军,随后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就这样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同时,在东突厥原址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并由他们管理各部突厥。

这次胜利,使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根据温彦博的提议,唐太宗把投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至灵州一带,并设6个都督府进行统治。

吐谷浑是鲜卑的一支,生活在青海一带,经常入侵唐朝的兰州、凉州。公元635年春天,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进攻吐谷浑。李靖率唐军深入吐谷浑腹地,连续击败其精锐部队,首领伏允兵败自杀,伏允的儿子慕容顺向唐军投降。唐太宗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

随后,唐太宗又派兵征服高昌、西突厥,天山南路各小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

对于处理唐与各民族的关系,除了必要的战争手段外,唐太宗更多的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曾说:“自古毕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于各少数民族,不管是主动归附的,还是被征服的,唐太宗都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以进行管理。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不断来到长安拜见和观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也通过西域各国去天竺求取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