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

潼关形势险要,道路狭窄,是京城长安的门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重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叛将崔乾祐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攻打进去。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生起事端。哥舒翰主张在潼关坚守,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请求引兵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让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他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歼灭叛军的时机会丧失掉。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凶多吉少,但是又不敢违抗皇帝的圣旨,只好痛哭一场,带兵出关。关外的叛将崔乾祐早已做好准备,只等唐军出关。崔乾祐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20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20万大军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潼关失守后,关内已无险可守。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弃城而逃。到了此时,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他让杨国忠赶紧想办法。杨国忠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大家都失魂落魄,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已经没有了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群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的护卫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了长安。他们事先派了宦官到沿路各地,让官员准备接待。

谁知,派出的宦官早已经自顾逃命了。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也没有人给他们送饭。他们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疲惫不堪,饥渴难忍。他们心里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待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都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拖累,这笔账应该向杨国忠算。

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忍饥受饿的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正忙着应付,周围的兵士便嚷起来:“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向他射起箭来。

募兵制

从武则天开始,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也开始崩溃。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采纳建议,下令实行招募宿卫的新办法。招募来的职业兵称长从宿卫,分别隶属于十二卫。这种雇佣兵以当兵为职业,长期在军中服役,由国家供给资粮,保障武器,而且免除赋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朝廷改革征防军,面向社会招募情愿入伍长期驻扎边镇者,可以自带家口,由政府供给田宅,这种兵称作长征健儿。从此,征兵制改为了募兵制。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府兵制正式废除。这种兵制上的变化,对以后的社会政治和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明末、清末、民初都实行募兵制。

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更加激昂起来,把唐玄宗住的驿馆也包围了。唐玄宗听到外面的吵闹声,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唐玄宗大惊失色,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要将士们回营休息。

兵士们哪里肯听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将军陈玄礼,问兵士们不肯散的原因。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中,怎知国忠谋反之事呢?”高力士回答说:“贵妃实是无罪,但禁军将士已杀其兄国忠,贵妃伴陪陛下左右,将士心中不安。愿陛下三思,禁军将士安则陛下安。”无奈,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只好下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出去,用带子勒死了。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除了一口恶气,撤回了军营。

唐玄宗经过这场兵变打算继续西行,老百姓将他拦住,让他留下来还击安禄山。玄宗便分3000人给太子李亨,令太子击破逆贼,收复长安。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帝,改元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