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们常常鄙视那些斤斤计较的人,谓之“小家子气”。“小家子”指的是出身寒门小户,“小家子气”当然就是指一针一线、一椽一瓦都敝帚自珍,看管得很紧,生怕被别人拿了去。中国人曾经大张旗鼓地批判过血统论,但许多人又被血统论害得十多年里抬不起头来。如今冷静下来看,血统这个东西,固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聪明与蠢笨,更不能左右人的信仰和追求,但起码有一点,它由于是先天的印迹,所以会随时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上。
张良是标准的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是韩国的贵族,祖父、父亲先后做韩国五朝的宰相。秦始皇灭韩时,张良年龄尚小,没来得及继承父辈当官,但家里一直过着豪门大户的生活,秦朝时家里仍有奴仆三百多人。高贵的门第和优越的生活,给这位张家公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同时在他内心深处也就不容置疑地以为,富贵是本来的东西,只是暂时被人夺了去。因此在秦灭韩后,张良与那些揭竿而起的农民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胸中燃烧的火焰,是对秦王嬴政毁其家园、夺其富贵的刻骨仇恨,是一种复仇的火焰。
基于这一点,张良在草草地掩埋了弟弟之后,“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他拿出全部家当就为了一个目的,请刺客要秦始皇的人头。这是青年张良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在当时也是唯一的目标。张良的目光此刻局限在他的韩国,局限在他曾拥有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何才能失而复得,他还没有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更没有呼朋唤友结党革命,创建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梦想。杀掉秦王,还我家园,就是他初出茅庐的全部追求。
张良终于在辽东找到一个大力士,又去专门订做了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商议已定,张良带着这位壮汉前往寻找刺杀秦始皇的机会。公元前218年,得知秦始皇东巡的消息,张良他们两个人早早埋伏在车驾必经之地博浪沙(今河南原阳),远远看见三十六辆车组成的巡游车队缓缓走来,等车队经过他们眼前时,张良命壮汉将大铁锤猛地朝那辆最豪华的车驾砸去。二人扭头钻进草丛,匆匆逃离。被铁锤砸中的是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压根儿就不在那辆车里。事件发生后,秦始皇下令全国捉拿凶手,通缉张良。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暂且安身。
莽撞行刺未遂,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给年轻的张良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告诉他一个人仅凭一时义愤是做不成大事的。这个曾经高贵、傲慢、刚愎自用,而今落难仍心存不平的相府公子,不得不放下架子,处事方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张良清醒了,懂得要知己知彼了,复仇的理想虽然没有变,但他毅然褪去了身上华丽自负的外衣,一把撤掉透顶虚幻的光环,开始正视现实、正视自己。不仅如此,他甚至从此变得比一般平民更平民,将心底自尊的防线拆除净尽,决意在平凡的世界里磨砺自己。
在下邳,张良躲了些时日,风声渐渐不那么紧了。一天他在沂水的木桥上散步,对面走来一位穿黑衣服的老者,走到他面前时,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然后命令张良: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一时惊愕,愤而要伸拳去揍老头,见他年纪挺大的,忍了忍,走下桥去把鞋检了上来,扔到老人面前。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坐在桥头上,伸出脚来,要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火气差点又起来,还是忍下了,想好事做到底吧,猫腰给老人穿上了鞋,内心当然是老大不舒服。老者走出有一里地,不一会儿又返了回来,笑眯眯地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接着与张良相约,五天后天将明时分,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觉得老人似乎有些来头,答应五天后来见。第五天张良早早起床,赶到桥上,老人已经站在桥头,见他走过来,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跟长辈约见,这么晚才到,像什么话!当即命令张良回去,五天后再来。张良莫名其妙,但还是答应再来。这回刚半夜鸡叫,张良就跑到桥上,谁知那老者又早早地坐在桥上,见着张良再次大发脾气:“后,何也?去,后五日复蚤来。”过了五天,张良觉也不睡,不到半夜就站在了桥上。只见不远处老者走过来,来到面前,满意地对张良说:年轻人像这样才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书递给张良,叮嘱张良回去用心研读,将来会助你成为帝王之师,十三年后你路过济北谷城山下将看见一尊黄石,那就是老朽。说罢,扭头走了。老者送给张良的这本书,名叫《太公兵法》。
作史者总要装点几处传奇色彩,让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几分神秘,但不管怎么说,张良自刺秦失败后,潜心修养,熟读兵法,磨砺心性,这一点恐怕是不容置疑的。
二
在下邳养精蓄锐了一段时间,张良重新上路,再次去完成他的“复韩”梦想。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蕲县大泽乡举起了反抗暴秦的大旗。刘邦在沛县起兵,项伯的哥哥项梁在吴郡也组织起了一干人马。项伯、项梁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张良跟项伯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早先项伯被秦兵追杀,张良将他藏在下邳自己的住处,所以俩人成为至交。得知项梁已举事,张良便在下邳召集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响应,随后带着人马准备去投奔项梁。途中,遇上了刘邦,张良改变了主意,加入到了刘邦的队伍。
陈胜身亡后,势力不断壮大的项梁成为全国反秦义军的主力,刘邦也投靠到其麾下,与项梁之侄项羽一同听从调遣,而且屡建战功。随着秦军的步步败退,项梁封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但用的尊号仍是怀王,相继齐、赵、魏等原诸侯国都立了新君。一直怀抱“复韩”梦想的张良,跑到项梁面前建议,希望也能立一个新的韩王,项梁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命其离开刘邦前去物色韩王的人选。张良带人找到了韩王的后人韩成,拥立为韩王,张良自己做了大司徒(宰相)。
到此为一段落,张良的人生最大愿望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他自己也继承了父辈的衣钵,成为与祖父、父亲一样的韩国宰相。张良很用心地辅佐韩成,尽心竭力,同时积极调兵遣将收复韩国的失地,与秦军在颍川一带展开顽强对抗。张良这时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努力,重建一个强大而富有生机的新韩国。
楚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为达到彻底推翻秦王朝的目的,楚王与刘邦等各路人马商议,全面向秦军发起进攻,并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出发的时候,拉着张良跟他一起南下西进关中。——这一路,严格说起来,张良是暂时搁下他的家国大业而跟随刘邦的,但恰恰是在挺进关中的这一路上,让刘邦见识了张良的非凡军事才能。刘邦先行占领洛阳,原打算经函谷关直捣关中。张良分析判断函谷关必有秦重兵把守,不易拿下,建议走南阳经商州由南线入关中。刘邦按照张良的谋划,顺利攻占南阳郡,迅速拿下武关,开辟了逼近关中的另一通道。
刘邦的队伍抵达峣关,这是通往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秦首都的最后一道关隘。刘邦强攻了几次,由于秦军守关将士闭关不出战,一时难以拿下。刘邦心急如焚,关键时候张良献计,他讲:听说守关的大将原来是个屠夫的儿子,贪财好利,您可以在四周山上遍插旗帜,虚张声势,然后私下派郦食其带上重金送给守关之将,收买这个人。刘邦依其计,守卫峣关的秦将被说动,愿意与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刘邦闻言大喜,正待动身却被张良连忙制止,张良提醒刘邦,守将叛秦是因为拿了我们的钱,可他手下的士卒们未必完全愿意跟着他叛秦,一旦产生二心,后果将不可设想。不如趁眼下秦军懈怠之机,我们来个突然袭击。刘邦赞同,迅速命令部队发起冲击,秦守关士卒毫无防备,丢盔弃甲弃关而逃。刘邦乘胜追击,在蓝天彻底击溃了秦军,于公元前206年驻军霸上。
咸阳城里的秦王子婴听说沛公已兵临城下,自知大势已去,颈系白绳,乘白马素车,手捧着国玺,立于道旁迎接刘邦的队伍入城。
咸阳城里,兴奋得彻夜难眠搂着宫女狂欢的刘邦,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年来,之所以能过关夺隘,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占领咸阳,全在于身边有个军师张良。没有张良的一步一步妙棋高招,强大的秦军不可能那么快土崩瓦解,关中也就不可能这么快落到自己手中。当然在西进这一路上,朝夕相处,张良也对刘邦这个人的雄才大略与崇高志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他还惦记着他的韩国,但并不妨碍他欣赏刘邦的帝王之资。
刘邦毕竟是乡巴佬出身,意外地率先得到咸阳,接受了秦皇帝的跪降,一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了。面对华丽的宫室、如花的美女,他难掩激动之情,禁不住急忙想要体验一下帝王的美妙滋味了。当年刘邦在咸阳远远看到出巡的秦始皇,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更大成分或许就是美女环绕、酒香阵阵吧?刘邦沉醉在秦王后宫,夜夜寻欢,乐不思蜀。樊哙劝了几句不见效果,张良出场了。张良一出场,几句话便说得沛公心服口服,刘邦赶忙甩开丽人,还军霸上。同时刘邦按照张良的提醒,召集关中各县长老豪绅,约法三章,禁止扰民,严打盗贼,维护秩序,小小几招便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戴。——同样的意思,樊哙说出来,刘邦就不当回事,张良讲出来,刘邦就格外重视。这就是一个智者和一个勇者在主公心里的区别,是刘邦信服张良判断事物能力的一个有力佐证。
三
张良跟随刘邦挺进关中,其身份可以说是暂时的租借,因为张良还有自己的正经事情,复兴韩国才是张良的本职,他还任着韩王成的大司徒呢。张良日夜惦记着他的韩国,这一次不过是临时帮朋友一个忙,不料这忙帮得一时竟难以脱身。
项羽听说抢先到达关中的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在大肆收买人心,打算在关中称王,大为恼火。他不能让刘邦这小子的阴谋得逞,遂率领大军挥师西进,突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要对刘邦动手。这一场火拼假如真地上演,刘邦绝不是对手,那么两百多年的西汉王朝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又是多亏了张良,——这个临时借用的参谋对刘邦的贡献,事实上不仅仅限于运筹帷幄之中。我们说张良出身豪门,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急于复兴故乡韩室,这是他个人的追求。而客观上又有一股力量裹挟着他,自觉不自觉地牵着他走向另一条功名之路。
上流社会的贵胄身份,是张良得以广泛地游走于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成为各色人物的座上宾,项王、项伯、项梁、项羽、刘邦、韩成,他都能与之相处,大家争相拉其入伙,这是张良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他能在刘邦面临项羽大兵压境、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帮刘邦一个大大的忙,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
前文提到,张良对项羽的叔叔项伯有过救命之恩。项伯见侄子项羽真的要跟刘邦翻脸,担心起他的朋友张良的安全来,可以不考虑刘邦的死活,但不能不管老朋友的死活。项伯得知明日一早项羽就要带兵向刘邦发起进攻,连夜骑马悄悄来到刘邦霸上的大营,私下找到张良。项伯把项羽的计划一五一十告诉了张良,劝其赶紧逃走。张良想了一会儿,对项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张良还得给项伯留点面子,不能把项伯弄成一个卖主求荣的人,所以他只说我是受韩王之命陪同沛公到关中,不辞而别恐怕不太好吧,我得去跟沛公打声招呼。张良转身来到刘邦住处,“具告沛公”,把项羽的计划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一时惊吓得手足无措。张良安慰道:主公不用着急,我先去给项伯说说,您从来就没有要背叛项王的意思。然后张良又把项伯带到刘邦帐中,刘邦设酒摆宴,频频向项伯示好,酒桌上俩人又约定做儿女亲家。宴将罢,刘邦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解释一下,帮忙消除误会,项伯满口答应下来。项伯同时建议刘邦,明早沛公您自个儿最好亲自再去一趟,当面给我侄子赔个罪。刘邦点头称是。
接下来便摆开了历史上最别克生面的一场酒宴——鸿门宴。张良陪着沛公刘邦一块儿赴宴。在这个杀气腾腾的酒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范增和项庄执意要杀了刘邦,张良不便出手,而他的朋友项伯挺身而出保护着刘邦免遭伤害。面对这样的危情,刘邦心中连连叫苦,张良也看得心惊肉跳。张良借机急忙离席出来找樊哙,樊哙入帐,搅乱了范增项庄的如意算盘,刘邦趁机脱身,由骊山下经芷阳沿小路逃回霸上。留下张良一人应付场面。张良拿着刘邦准备送给项羽和亚夫范增的白璧、玉斗,暗自估摸着刘邦该到汉军营中了,这才起身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张良借口刘邦不胜酒力,巧妙地圆过了这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