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一百一十二章 风起和云涌

  • 刺激1995
  • 愚乐
  • 3392字
  • 2023-09-18 15:33:37

那是你不知道操作系统的威力,AOL1985年成立,1994年才有了100万用户,而MSN1995年成立,1996年就有了100万用户……

要不是AOL的CEO史蒂夫-凯斯识时务,在1996年初抛弃网景,和微软达成了合作协议,AOL十有八九要被MSN搞的元气大伤……

不过这么一想的话,AOL这条大粗腿似乎不怎么靠得住,ICQ、Winamp等著名产品都是被AOL给搞死的,杜秋于是提醒道:“让陈总把惠普、戴尔这些电脑公司也跑跑,看他们愿不愿意在出厂时预装iView浏览器。”

“陈总已经有这方面的计划了。”

杜秋哦了一声,又问道:“iCard的广告谈的怎么样了?”

“目前已经谈好了十几家,都是试水的小公司,按月签合同,合同款打8折……”周元说到这里,忽然咦了一声,声音抬高了很多,兴奋道:“杜总,陈总刚刚发了一封电邮过来,说跟AOL达成合作协议了,另外他还听AOL的CEO史蒂夫-凯斯说微软想要收购我们公司,真是好事成双!”

哟,这可真是好事成双……

陈胖子干的不错!

事实上陈大猷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胖子了,他的体重降到了70公斤左右,脸颊的肥肉和腹部的脂肪都消失了,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意气风发,再无一丝几个月前在量子物理研究所装死的熊样。

能不意气风发么?

杜秋技术是厉害,但是他能像我这样抓住机会,和大名鼎鼎的史蒂夫-凯斯谈笑风生,轻而易举的达成合作协议么……

史蒂夫-凯斯是90年代美国最炙手可热的商业领袖之一,AOL在他的带领下,不仅用户数量高速增长,市值更是翻跟斗一样年年暴涨,很受华尔街以及各大媒体的青睐,比网景的马克-安德森更为耀眼,在IT行业里的影响力也更高。

如果用个类比的话,骁龙软件公司只相当于一个拍网络视频的小作坊,陈大猷是初出茅庐的龙套演员,AOL则相当于梦工厂这样的大型电影公司,史蒂夫-凯斯是卖座的当红巨星,双方地位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单枪匹马的跑到别人家里,只用了不到一小时就达成了合作协议,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创举。

不过陈大猷并没有飘飘然,和AOL谈好合作之后,第二天立刻赶回了圣何塞,提前准备和微软接触的相关事宜。

微软打算收购骁龙的消息,是史蒂夫-凯斯亲口说的,之所以告诉他,是因为AOL愿意预装iView浏览器的前提,就是骁龙绝对不能被微软收购!

早在1993年的时候,微软打算收购市值只有1亿多美元的AOL,开价很丰厚,但在最后关头被董事会否决了,当时比尔-盖茨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可以购买你们20%的股份,也可以购买全部,或者我自己做这个市场,你们就只有等待被埋葬的命运了。

AOL市值只有微软几十分之一,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因此史蒂夫-凯斯对其抱有极大的敌意和危机感,现在山雨欲来风满楼,微软要在即将发售的Windows95里捆绑MSN,AOL必须尽可能多的寻找合作伙伴,抱团取暖,才能对抗这个庞然大物。

这也是陈大猷主动去找AOL合作的原因,因为他从史蒂夫-凯斯到处串联,甚至不惜和竞争对手合作,集体控告微软搞垄断的新闻里看出了AOL外强中干的虚实。

杜秋第二天收到了陈大猷发过来的邮件,知晓了和AOL合作的细节,对他趁火打劫的能力颇为佩服,因为这家伙让AOL预装iView,不仅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弄来了一个广告合同,以千次点击30美元的优惠价,在iCard主页上为AOL设置了一个产品专栏。

这家伙对我灌输的“互联网思维”理解的很透彻嘛……

增加了客户数量,扩大了影响力,还赚了一笔广告费,可谓一举三得……

在2016年的时候,软件公司想要运营商或者硬件厂商预装他们的产品,得付一大笔钱当推广费,但是在1995年的时候,情况是相反的,如果运营商和硬件厂商想预装某种软件,得反过来向软件公司付钱,所以AOL明知道用户不喜欢他们的Booklink浏览器,也不愿意改成网景的Netscape-Navigator,因为那样做的话,每年要支付上百万美元的费用。

所以杜秋对周元说只要网景还在收费,就不足为虑,因为传统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根本行不通,等用户都被免费的iView抢走之后,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是网景也有难言之隐,因为它有将近300名员工,每个月光工资就要消耗上百万美元,如果免费的话,过不了多久就要破产了,而骁龙总共就6个正式员工,每个月工资支出还不到1万美元,完全耗得起。

骁龙软件公司在4月底融资之后,把资金分成了两部分,陈志扬搞到的780万留在了国内,杜秋的500万则通过纽约的投资银行,折算成美元转到了美国的分公司账户上,有了钱之后,陈大猷把魏知琴家的车库二楼也租了下来,当作办公室和起居室。

这么做虽然省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听说微软有意收购公司,陈大猷一咬牙,找了个比较便宜的写字楼,租了一间大约9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再临时雇了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妹子当接待员,把场面撑了起来。

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微软只派了两个级别很低的员工过来洽谈,既没有参观公司,也没有考察技术,更没有提收购,只说想购买iView的闭源授权,而且开价极低,只有20万美元。

虽然很清楚杜秋不可能同意微软收购骁龙,但如此低的开价让陈大猷产生了一种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憋屈感,为自己大出血租办公室的行为感到不值,于是也就不客套了,直截了当的问道:“你们从Spyglass购买他们的浏览器技术授权花了200万,到我们这里来只给20万?Spyglass的技术很落后,完全不能和我们比。”

“我们从Spyglass购买的是技术授权,你们的iView浏览器是开源软件,技术方面的东西,我们已经研究过了。”其中一个员工带着明显的优越感,说道:“微软很重视版权,对开源没有兴趣,所以只是想购买一份闭源的授权书,20万美元是很合理的价格。”

妈的,当我什么都不懂是不是?

一旦被你们拿到了闭源许可,搞出来个孪生兄弟,iView还怎么活……

陈大猷耐着性子把这两个不知所谓的家伙打发走了之后,立刻让周元重操旧业,以水军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AOL和骁龙达成战略合作,即将为客户预装iView浏览器的消息。

如果说杜秋的UN2758是个公园里钓金鱼的小鱼饵,那么AOL预装iView浏览器则是个海洋里钓鲨鱼的超级鱼饵,一下子钓出来了好多条大鱼,陈大猷很快接到了上百个电话,有媒体记者,有风投经理,有合作商家,甚至还有网景公司的CEO吉姆-巴克斯代尔的电话。

巴克斯代尔再次提出了收购骁龙的意向,这次开价比上次高了2倍,400万美元的现金,外加600万美元的网景股票,甚至邀请让杜秋取代马克-安德森,担任网景的CTO。

3月份的500万美元曾经让陈大猷激动不已,但现在开了眼界,心气变了,1000万已经满足不了胃口了,很干净利落的拒绝了这份提案,然后坐等微软再次上门。

当陈大猷在美国忙活的时候,杜秋也在面对媒体的骚扰。

“杜先生,我叫刘运来,上次我们电话交流过。”

“刘先生请坐,周元向我介绍过,说你是带他入行的师父。”

“不敢当,只不过痴长了几岁,比小周早两年干这个工作罢了。”

刘运来是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个头比杜秋还高,方脸浓眉,看起来更像个拿枪杆子的,而不是玩笔杆子的,寒暄过后,就掏出纸笔,询问起了清迈发生的事情。

“我4月18日从纽约回国的时候,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本旅游杂志……”

“杜总在住宿的细节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在去泰国之前,特意通过旅行社打听过美萍酒店的房间布局……”

杜秋在陈大猷以前住的宿舍里招待了刘运来,姜丹枫陪同,两人一个主讲,一个补充,把那几天在清迈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刘运来几乎没问什么,只是单纯的记录,结束之后问道:“杜先生,周元说你有篇文章想要发表?”

“不是一篇,是一个系列。”杜秋拿出一份装订好的文稿,说道:“我觉得互联网是继蒸汽机和发电机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革命性的伟大发明,将会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国内目前对它还不够重视,所以写了一些科普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表出来。”

刘运来接过文稿的时候数了数,发现有二十多页,好几万字,有些惊讶道:“这么多?”

“我4月份从美国回来之后,本来打算写一本书的,但是没有时间,就以随笔的形式写了一些小文章,刘记者帮我看看哪些合适发表。”

1995年有两本非常著名的畅销书,都和互联网有关,一本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本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在国内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杜秋打算借他们俩炒起来的风潮,也弄一本类似的畅销书。

智能手机里存储了好几本关于互联网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杜秋把里面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比较好的章节摘录出来,和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脉络相结合,敷衍成了十几篇文章,打算先拿去发表,然后再做成合集出版,蛊惑电信部门里那些有野心的官僚大干快上,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炮灰。

刘运来翻开第一篇,发现是和网络新媒体有关的内容,顿时精神一振,因为他最近正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刘运来曾经在香港呆过,很清楚CIC的困境,因此对杜秋的文章非常重视,看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坐飞机回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