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开山围湖造田忙 流行出血热病亡
1973年湖北省大冶县人民医院内科病区有40~50张床位,其中一个大病房有10张床位,全部是清一色的中青年发热的病人,而且大多是流行性出血热病。
内科病房有一位金牛公社的柯书记,50岁上下,也是因为发热“疑似出血热”被收入院观察治疗。
住院期间柯书记很乐观,还给我们讲了他领导农民在冬季“农业学大寨”,开垦荒山,围湖造田等故事。
病房里经常有人治疗效果甚差,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难过“少尿、无尿期”关,少部分病人医治无效而病亡。
静脉应用利尿合剂,能量合剂,利多卡因肾囊封闭扩管利尿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能使轻症病人脱离危险,重症病人还是无济于事,病逝之魔笼罩病房,一些病人心理上有较大压力。
作为金牛公社党委书记,但现在又是住院病人,他认为有义务为这些病人开导,做病人的思想工作,给病人读毛主席语录,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身体慢慢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胜“敌人”。他的行为举止真是难能可贵。
自己生重病还要安慰病房的农民病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不愧是农村基层中共党员干部。
很不幸一周后他自己的病情开始恶化,进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无尿期,20多天就病逝了。使病房引发更大震惊与恐慌。当时还没有血液透析(“洗肾”,血液净化)设备,也没有腹膜透析治疗机,急性肾衰竭病死率相当高。
我经历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对其诊治心得体会较深。
1.流行性、流行季节,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及5~7月、有野外作业与鼠类直接或间接史。
2.起病急骤,以发热、早期很象流感,但出血现象、低血压、急性肾功能损害等为本病特征。
3.典型病例有下列五期经过,且常交叉重叠:
(1)发热期:发热达39℃或以上,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等“三痛”症状,尤以腰痛为甚。部分病人有呕吐、腹痛、腹泻、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颜面、球结膜、颈部、上胸部均有明显充血,重者呈酒醉貌。球结膜和眼脸有水肿。病程第2~3日即可出现皮肤黏膜淤点,以软腭、咽部、球结膜、腋下多见,重者有内脏腔道出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部分有类白血病样反应,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病程第3~4日即可有血小板减少及蛋白尿。本期约3~7日。
(2)低血压期:多于病程第4~6日出现,重者休克。后期尿量开始减少,有大量蛋白尿,红细胞容积增加,出血、凝血时间延长。本期约1~3日。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8日,出现少尿,无尿。此时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出血症状均见加重,重者发展成尿毒症,出现高血钾、酸中毒等,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而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格控制输液量,“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本期约3~7日。当时多用腹膜透折。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10~12日。尿量3000~6000ml,最多1万~2万ml,多尿易致失水及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此时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各项化验逐渐恢复正常。本期约数日到数周。
(5)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第四周开始恢复,持续1~2月。
本病的病原是野鼠携带的病毒引起,目前已有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治疗: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抓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三关”(少尿关,休克关、出血关),按各期特点进行不同处理。早期血液透折治疗。本病病逝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