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呈:喜爱健美的电子系学霸?余天呈的身份还有更多!

文 黄家鑫 鲁梓炜

• 余天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4级本科生

“He exceeded my expectation of even the very best students through this UGVR program.”(他超过了我对UGVR项目最好学生的预期)

在2017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斯坦福大学的Weissman教授在为电子系特奖候选人特地准备的一段视频中,对清华大学2014级本科生余天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而上一次,让Weissman教授做出如此高的评价的,还要属3年前,用一张15门课程满分的答辩PPT刷爆朋友圈的电子系特奖得主韩衍隽。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语速很快的余天呈,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香气氤氲的咖啡厅里,卸下外套的余天呈一身短袖,露出紧实的肌肉。对于自己,对于未来,似乎已了然于心。

不爱健美的学霸不是好歌手

余天呈的高中同学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鱼神”。高三的时候,余天呈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取得了银牌,因而获得了清华大学的60分加分。

“竞赛回来之后,‘鱼神’便开始自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大学课程,最厉害的是,‘鱼神’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刷过一遍GRE单词了。”余天呈的高中同学王赢绪这样描述道。

“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不应该仅仅期望你成为优秀的人,也应该希望你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进入清华,余天呈选择了学业压力很大的电子系;不过在余天呈看来,幸福感比许多外在的指标都更重要。

追求幸福,余天呈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那就是健美和合唱。

别看余天呈已经是个“健美达人”,大一的时候,他的体育课差点不及格。“我的跳远始终是0分,不过我也不刻意追求体育课的分数,我觉得兴趣最重要。”

在兴趣的驱使下,余天呈爱上了健美这项运动。但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健美作为一项竞技运动也有着其残酷的一面。

余天呈在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余天呈以个人名义报名了马杯健美项目。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在他的记忆中,“备赛的过程相当反人类”。

赛前两周半,余天呈开始脱油,每天晚上坚持跑5000米;赛前一周脱盐只能喝蒸馏水,吃饭也不加盐;赛前三天脱水,不仅尽可能不喝水,还要大量地排水。短短两周,余天呈瘦了十多斤。

“这就是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比如你刚跑完5000米,特别渴,但是你不能喝水,感觉当时自己时刻处在虚脱的边缘。”余天呈说道。

而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余天呈也经历过一些伤病。“既然是竞技运动,没有受伤就太荒谬了。”最严重的一次,深蹲过后,余天呈就觉得脖子不太舒服:“当时感觉整个背都挺不直了,去校医院检查之后,在床上躺了两周。”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喜爱健美的余天呈在艺术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一开始是被学长忽悠去报名的,在合唱方面零经验的他,还是凭借着自己曾经学习过电子琴的功底通过了合唱团的大一招新,成功进入二队。

“我还挺幸运的,当时因为那个时候一队比较缺人,所以我在二队待了一个学期之后,大一寒假的时候就进一队了。”

余天呈在蒙民伟楼练习合唱

幸运不止于此,大二中秋节时,余天呈和他的队友们还在国家大剧院为全球华人献唱。“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音乐会,包括总指导吕嘉老师在内,几乎所有的位置都由华人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家担任,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

余天呈所在的学生艺术团合唱队,与清华校友合唱团、教师合唱团一起,完成了整场的合唱表演。

这份幸运背后,是长时间的练习——从大一的暑期训练开始,余天呈足足准备了差不多3个月。

从最开始的男低音转换到男高音,从最开始每天都觉得进步斐然到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这一切都让他对最初加入的时光无比怀念。

“当时蒙楼还没有翻新,105那个教室还非常老旧,但是我就觉得怎么这么棒,这么快乐。我现在都特别怀念我大一寒训的时候,当时我们排练一系列特别美的壮族情歌。白天差不多训9~10个小时,晚上回寝室学数学,我觉得那真是我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专场音乐会后

“刚刚还很和善,现在就在互怼”

余天呈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不仅仅阅读科学书籍,人文历史方面也是他的最爱。幸运的是,在“百团大战”时,他加入了致知协会,找到了组织。

“当时就是‘百团大战’的时候,觉得会长特别帅,于是就多聊了几句,去参加了一次他们举办的活动,没想到就被吓到了。”

在余天呈参加的那次活动中,同学们讨论“金钱不能买什么”。最开始,所有同学还是互相寒暄,其乐融融;没想到当开始针对一些议题进行讨论时,刚刚还很和善的人,突然就开始互怼。

“太可怕了。这帮人唇枪舌剑,让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的活动我基本上都参加了。”

这次经历让余天呈喜欢上了这个阅读且争鸣的协会。到了大二,余天呈便慢慢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成为了致知协会的会长。

作为会长,余天呈也参与组织了“爱读夜”活动。每次活动前的精心准备,让显得严肃的内容变得能够在3分钟之内让人产生兴趣。

在“爱读夜”中做分享

从《第三种黑猩猩》《丈量大地》,到《罗马之后的地中海世界》,“爱读夜”逐渐成熟,余天呈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了思想的提升。

余天呈强烈推荐了《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是一个絮絮叨叨的日本老太太写的,我觉得特别适合推荐给清华工科男来读,因为它对于理解工程的意义和由来大有裨益”。

在余天呈的心目中,宏伟的工程应该像罗马的大型浴场及下水道一样,用工程服务于民众。

“什么样的工程是好的工程,是能够经历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首先,它应该有一个好的出发点。”

“梦到科研灵感?我得先高兴一会儿。”

如何把人的价值都发挥出来?余天呈认为,如果能够开拓人类知识的边界,那从事科研自然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从大二上学期进入实验室做课题,在跟随沈渊老师期间,余天呈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沈老师的主要方向是室内定位,在一开始,刚进实验室的余天呈也只是在打打杂,读读文献,大概花了3个月时间才开始自己实验自己的想法。

但是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开始,他们准备投一篇有关算法的文章,但不曾想,有人捷足先登。当时正在美国交换的余天呈看到老师发来的内容极其相似却已经发表的文章时,“内心特别崩溃”。

既然已经有人做了,难道就算了?余天呈并没有放弃,回国后,他又与导师一起着手这类算法的理论分析,并于2017年5月完成初稿。

科研不能仅仅把眼界局限于国内,出国交换亦不可少。大三上学期,余天呈开启了他的第一次出国交换之旅,来到了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没想到,交换之路却充满坎坷。“本来选好了导师,却被放了鸽子,之后再找的导师又休假旅游了。到了美国之后,我才找到一个‘英语很难理解’的希腊导师。”

大三暑假,余天呈来到斯坦福大学,师从电子系风云人物韩衍隽、焦剑涛学长的导师——Weissman教授。

余天呈与两位学长合作研究,解决了困扰高维统计领域数十年的open problem:高维谱估计和熵率估计。收获了Weissman教授的极高评价:“超过了我对所有最优秀的UGVR项目的学生的预期。”

在美国生活照

如同凯库勒在梦中想到苯环的结构,余天呈也有过这种从梦中获得灵感的经验,不过在他看来,这也并不奇怪。

“这其实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就是你大脑反复地思考同一件事情很长时间时,你的潜意识里就会开始思考这件事情。”

有趣的是,余天呈在梦醒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把它记下来,而是……“先高兴一会儿”。

“反正我觉得科研中好不容易有高兴的时候,我得先高兴一会儿,万一一会儿验证后得出这想法是错的,我连这会儿都高兴不了。”

谈到对未来的选择,余天呈坦言:“最后决定读博,暑研师兄和导师对自己影响最大。”

“Weissman教授曾经对我说,他只负责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招进来,剩下的就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向前人和今人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开拓人类知识的疆界;焦剑涛师兄也经常对我说,二十几岁是人生中梯度最大的阶段,在博士生涯中历练自我才最为有益。”

余天呈相信,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人生中提升最大的一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他的选择是,在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