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奇:三重属性的理工男,这个清华特奖有点儿暖

文 叶骏 李京泽

• 毛天奇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5级硕士生

11月21日,研究生特奖公示的前一天,我们向毛天奇要一张照片做推送,这个简单的要求让平时不怎么拍照的他犯了难。翻遍了手机相册后他决定第二天早上穿着西装在日晷旁照一张。22日早9点,毛天奇准时发来两张照片,一张原图,一张他给自己加上了美颜,还害羞地问可不可以再给P瘦一点。

其实毛天奇也不需要P瘦,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他身材匀称,动作矫捷。简单中透露着认真,带着最初的印象我们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午后开始了对他的采访,那天阳光透过罗姆楼的落地窗,正如毛天奇的故事一样,让人心生暖意。

勤劳boy:“做科研第一要义是肯干”

毛天奇是电子系2015级硕士生,师从王昭诚教授,研究方向为可见光无线传输。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通信领域旗舰会议论文1篇,其中1篇SCI文章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

“可见光通信嘛,就是以后通过这个光,可以上网了。”每每被问起他所研究的可见光通信,毛天奇都会通俗地解释道:“等以后这项技术成熟了,我们拿着一部手机,不是连Wi-Fi,而是对着LED灯,就能看视频、聊微信。”

接触这一新兴的概念还是在大一期间的一节导引课上。“在光底下也能传信息”,毛天奇听到可见光通信这个概念时很吃惊也很感兴趣,但他从来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自己科研生活的主宰。

毛天奇

这一短暂的学术灵感犹如一颗流星在毛天奇本科的时光中划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记。相反,他过上了3年“三无”学渣的生活。

那几年,他谈过恋爱,和学霸前女友上自习,人家看书,他看人家;他说:“那时我一般不为学术熬夜,但不代表就会早睡。”打DOTA,看动漫是他生活的日常,他很期待每周五因高难度而著称的“电子系神课”——电子电路系统与基础,因为在下课后他最爱的动漫之一罪恶王冠也正好更新了。大三时,毛天奇开心无忧的日子也随着年级成绩排名渐行渐远,电子工程系200多人,他已经排到了90名开外。说起这段经历,毛天奇笑称那时自己是“三无”学渣,无优秀成绩、无科研经历、无学术志趣。

大四准备保研时,毛天奇翻着系里老师的简介,导师王昭诚教授的可见光通信方向让他觉得似曾相识,瞬间找回了大一时与可见光通信初见时的激动劲儿。

这个当时徒有一腔热情的新手,在之后几年的科研生活中,在王昭诚教授的指导下成长进步,越战越勇,并逐渐总结出了科研的幸福所在:“科研的兴趣不是天生的,研究本身许多时候是枯燥的。比如写程序要反复进行乏味的debug,但其兴趣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不断调试中培养起来的,在程序调通正确的那一瞬间,真幸福啊!”

左: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Sheng Chen教授合影

右: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Lajos Hanzo合影

研一下学期,毛天奇萌生出一个新的idea,并着手开始这项研究。研二上学期信心满满投稿业界知名期刊,没想到三位审稿人中两位持否定态度,其中一位更是写了几页意见质疑论文合理性。毛天奇自己心里想,要不就不投了,或者退而求其次投个一般的期刊,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这时候王昭诚教授和毛天奇的大师兄王琪遏制了他的想法,告诉他:“学术界不一定所有人都围着你转,不能因为别人的意见动摇了自己的想法,要相信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打倒!”在他们的鼓励下,毛天奇选择直面审稿人的问题,并用事实说服审稿人。

“我是对的”,毛天奇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查阅文献,改进文章,以全新视角回应了质疑,成果终于受到认可。那个当时极力否定他的审稿人专门对他的每一条回复进行了正面评论,表示了赞同。

和记者外行说起他的领域时,毛天奇语气轻松:“做科研第一要义是肯干,同样也不能回避、不能造假,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科研的热爱早已融进他每一次解决困难、越过山丘的小幸福中。

善良boy:把志愿做成了事业

和许多园子里的社工大牛相比,毛天奇社工的履历可能并不算丰富,但情感足够真挚、态度绝对热忱。

研一进入系研团时,作为志愿部为数不多的干事他一干就是一年多。研二下半学期,毛天奇“临危受命”,担任起志愿部副书记:部里活多人少,且由于没有新生入学,招新成为一个难题。毛天奇把目光瞄准了自己的实验室,给实验室里的同学们一个个发微信,分享自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最后有3位师弟师妹被毛天奇打动加入了团队。

而这一突破,还有赖于实验室良好的氛围,以及导师开明的态度。“支持,王老师非常支持我们做社工,做志愿。”毛天奇连连点头。

这学期,志愿部的队伍已经壮大到9人,在策划活动时,他常常给部员写一个小贴士,上面写满了tips,和合作方说话的方式方法,如何介绍他们的活动,等等。

“事事过问,忙得过来吗?”记者问。

“我的工位有两台显示屏,一台看论文做科研,一台和做志愿的小伙伴们沟通交流,准备即将开展的活动。”毛天奇答。

如何组织有意义、对大家有实际帮助的志愿活动,是毛天奇在做社工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最近,他又在准备去海淀166中学、清华附中、北京四中,做专业和未来规划的讲座,用实际经验告诉学弟学妹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组织“爱上实验室”志愿活动

在承办“爱上实验室”活动时,毛天奇偶然听到之前参加活动的同学抱怨自己在报名之后没有得到回复,他针对未能成功报名的同学,亲自拟好一条五行道歉短信,叮嘱自己的干事,一定要给没报上名的同学发过去。这样一来不仅照顾了他们的情绪,也向一直支持电子系志愿活动的同学们表达了感谢与尊重,同时为下一次活动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毛天奇把志愿服务当作了一项事业和使命,他说:“志愿活动,最重要的是有意义、有收获。”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喜欢做志愿,毛天奇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说可能因为自己天生就很善良。在地铁上看到岁数比较大的人,毛天奇就会很犹豫,让座担心人家多想,不让座自己心里又过意不去,所以就干脆起身空出座位。看到朋友圈轻松筹,认识不认识总要捐一点。“之前一直是20块,最近买了iPhone X,手头比较紧,改成15或10块了。”毛天奇向我们坦白。

在为退休老教师提供有关电脑、网络和手机等技术支持的志愿服务中,老教师们在活动结束后为他们写下的感谢话语已超出了评语栏,其中一位说道:“在这里,你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就是过来向你们学习的!”

“那个瞬间,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志愿工作为老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认真boy:要时刻做好准备

说起生活,毛天奇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理念。

在科研上,他说不加班不舒服,并且是健健康康的加班,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提升效率。科研以外的时间,除了分配给社工,还有体育。

无体育不清华,是毛天奇的生活信条。大三下学期在父母的“怂恿”下,毛天奇接触了羽毛球运动,并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羽毛球课程。

“周五晚要打俩小时羽毛球,周六晚也打俩小时。这是非常固定的,有时候周四和周日也会打打球。”毛天奇对羽毛球占用的时间有着严格的管理,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在一次次的实战训练中,他的羽毛球水平突飞猛进,也爱上了羽毛球竞技带来的快感。

毛天奇和父亲及其同事在打羽毛球

除了需要调试科研中的bug,毛天奇也在生活的每次bug中吸取经验。

2017年6月底,毛天奇在西班牙开会,他把讲稿写在了PPT中,计划在展示时使用演示者视图。结果,轮到毛天奇演讲时,才发现电脑没有VGA接口,于是迫于无奈使用了session chair的苹果笔记本,但是session chair竟然不知道如何调出演示者视图。“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毛天奇回忆说。凭借自己对论文的了解,最后脱稿完成了演讲。虽然只是一次“小事故”,但对于毛天奇而言,却是一次很重要的提醒。

“时刻做好准备,我对自己说。”

毛天奇在国际会议GLOBECOM 2017发表演讲

一路走来,毛天奇提到最多的还是他的父母,在困难和低谷中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他前进的动力。除了父母以外,毛天奇笑称还多亏贵人相助:他的恩师王昭诚教授,在英国交流访问时指导他工作的两位院士,还有他反复提到的大师兄王琪,等等。除了科研上细致入微的帮助与关心,毛天奇和这位大师兄在生活上更是亲如兄弟:深夜撸串,同游欧洲,在英国的实验室一起工作,跨越大洋的无数通电话……

毛天奇暑假在英国交流期间和王琪同在一个实验室,大师兄回忆他几乎随时都能在实验室里看到毛天奇。“他去了一趟英国结果哪儿也没去玩过,连伦敦都没去过,只是在走的前一天抽空去了一趟牛津。”王琪感慨师弟对科研的专注。

毛天奇与王琪师兄在英国

毛天奇说自己不太会聊天,但话语中却透露着他独有的沉稳与自信。目前他已成功申请转为博士,继续可见光通信的研究。他说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科研充满挑战。毛天奇表示:“我愿为了热爱而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