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历史——华家池地名浅析

吴玉卫

地名往往同地物相联系。它反映地物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也反映出地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一些地名随地物的消失而遗忘。本文就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几个地名作一解析,与有兴趣者探讨。

外水陆寺 水陆寺在华家池东北,我校老教授季道藩先生在1947、1948年间曾在校区内现民主馆前的位置见过此寺,现已毁。

据《杭州府志》《武林坊巷志》等资料,水陆寺“旧在汤镇(今乔司),宋建隆间(960—962)建”, “嘉熙三年(1239)被潮水冲坍”, “迁建海宁,宝祐三年(1255)复移于华家池北,元末毁”,明洪武间(1368—1398)复建,20世纪并入“佛惠寺”。在移于华家池时,和尚还在杭州分建了两寺,取名上水陆寺和下水陆寺。上水陆寺在望江门附近,下水陆寺在太平桥西北,今凤起路、庆春路之间有水陆寺巷,华家池为外水陆寺。

水陆寺还与杭州海塘有关。在《钱塘县志》水利卷有一条目,嘉熙三年,知临安府赵与懽筑塘,“自水陆寺之下,江家桥之上(艮山门外),近江港口,筑坝,南北长一百五十丈一百五十丈约为500米。一丈≈3.33米。——编者注”。从时间上看,当时水陆寺还未迁杭,但《钱塘县志》是清康熙时编,后人记此事用水陆寺指其位置。从筑堤时间和位置来看,此水陆寺不可能是上、下水陆寺,应指外水陆寺。由此可见,现民主馆东北大片农场土地,在南宋嘉熙时还受潮水影响。

断塘头 断塘头是校区东面的小地名,指从南面乌龙庙(今秋涛路孔雀大厦)经南肖埠、景芳亭伸过来的海塘。(我有一次在寻找景芳亭旧址时,在浙江省水利厅宿舍门口的一位老同志告诉我,景芳亭在建“金秋花园”时已毁,现“景秋公寓”内的景芳亭为异地重建,景芳亭还曾是钱塘江的一个渡口。还告诉我,这条海塘从南肖埠东苑门口穿过凤起路到金秋花园、水利厅宿舍门口,再向北,在研究生楼附近往新塘、彭埠方向延伸,实非断,而是一个大转弯。)在这个“断”一带,小地名就叫断塘头。这条海塘是杭州东部的古海塘,清时被称为“老土塘”,海塘一直延伸到章家庵。我校工人在家属宿舍57、59幢东面建围墙时,也挖到大块条石,为海塘基。20世纪时本人从华一斋东面一小门外出,在东南方向不远处曾观察过此塘。此塘为东西向直立式条石塘,条石之间还见有铁锭扣固,条石塘后有土堰支撑,可惜当时未向新塘方向追寻,不知石塘延伸多远。后来,江干区“文保办”同志告诉我,石塘向东延伸不远,未到新塘就成土塘。此塘修筑年代已难考证,但条石用铁锭则可见《杭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钱塘、仁和修江塘,张忠栋集浙之僚属商议治江之法,温州群丞甘国奎议,筑石塘“欲图久远,每塘一丈,用石一纵一横,嵌以油灰,镕以铁锭,深根坚杵,可恃永久”。又见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用条石、铁锭在总观庙、三郎庙等地修塘。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观音堂至乌龙庙一带用条石、铁锭修塘260丈。但断塘头附近用条石、铁锭修塘则在资料中未见。因城市东扩,此塘在地面的建筑已不见,还残存的地下部分的海塘基础亟待查清和保护。

潮冲潭 潮冲潭在原华二斋北面的一小水塘,现已废。顾名思义,它是潮水破堤后冲淘而成。据史载,“明永乐时庆春门外大水”, “江潮平地,水高寻丈”。此地又靠近明、清期间所筑海塘(老土塘)。该潭虽不能认定为明永乐大水所致,但被潮冲成潭是可信的。

东滩 东滩位于西大门南侧,华家池西面的池塘,与华家池间有“小苏堤”相隔。在神农宾馆用餐,窗外就能见池塘景色,有人在景中、景在杯中之感,非常惬意。此池既在华家池之西,为何不取名西滩而叫东滩?原来在旁边的凯旋路西还有池塘叫西滩,所以路东的就叫东滩。在20世纪凯旋路西一带还有一水产养殖场,现在西滩和养殖场一带已是高楼林立的住宅区。由此想起,我校奚文斌老教授曾做过调查,农大校园内原有池塘22个,现仅存10个左右,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池塘进行维护和保养了。

校场地 校场地在民国二年(1913)浙江陆军测量局测制的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图上,西大楼西面有一块东西宽约25米、南北长约600米的地块,上注“校场地”三字,可见这里曾是清代军队操演和比武的场地,可惜未见此地的文字材料。

(作者简介见前。本文原载《环球老来乐》(浙大专刊)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