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文化东欧到文学东欧

从文化角度看,东欧诸国同处东西文化的交界地带,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区域内各国民族间交往密切,文化习俗上又相互影响,其民族文化在差异中体现出明显的相近特征。一方面,东西方宗教文化在这个地区同时具有较大影响,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在东欧地区同时拥有各自的信众,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受西欧拉丁文化影响较深,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保加利亚多数居民受东正教影响;阿尔巴尼亚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而罗马尼亚则既有天主教徒,也有东正教徒;南斯拉夫(指前南地区)更是由多民族组成,三种宗教同时存在,其中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人多信奉东正教,波黑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多种信仰并存的格局,使这一地区的宗教文化在差异中显现了一种多元混成的特点。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东欧诸国都会因不同的历史机缘,分别受到来自西欧和俄罗斯及亚洲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

另一方面,尽管都有被外族占领或奴役、控制的历史,甚至不乏被迫使用占领者语言的屈辱体验,但自近代以来,她们始终保有自己的民族特性,捍卫了语言与文字的民族独立性,基本上什么民族讲什么语言。东欧的语言几乎成为各民族的重要标识之一。即使暂不考虑各少数民族,仅就主要民族的语言来说,东欧就有10多种,他们分属2个语系(印欧和乌拉尔语系)、4个语族(拉丁、斯拉夫、乌戈尔和阿尔巴尼亚)和5个语支(西斯拉夫、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东拉丁和匈牙利)。

宗教与语言是铸就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既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通过共同的信仰与语言增进民族认同感,同时又强化民族排他性,有可能引发民族间的对立与冲突,相对而言,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则更加明显,而东欧地区的主要民族信仰中,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自中世纪以来就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中,十字军东征就是突出的例子,而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与东正教自11世纪以来也一直处于隔绝状态。语言与宗教的多元各异,反过来也反映了东欧民族分布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还体现在其他两个方面,即少数民族的普遍化和民族人口的交叉分布。除上述主要民族之外,东欧地区还有土耳其、吉普赛及犹太等许多少数民族。而各民族人口分布交叉错综,呈现出历史学家所称的马赛克式分布状况。

这种民族、语言与宗教信仰复杂混成的特点,熔铸了东欧诸国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并在历史、文化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积累了深厚、丰富而独特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东欧文学更是取得了绚丽多彩的成就,为世界文学创造出许多杰出作品。100多年来,东欧地区已经有7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波兰4人: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1905年获奖)、莱蒙特(Wyadysyaw Reymout,1868—1925,1924年获奖)、米沃什(Czesfaw Mifosz,1911—2004,1980年获奖)、西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1996年获奖);塞尔维亚1人: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1961年获奖);捷克1人: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1984年获奖);匈牙利1人:克尔蒂斯(又译伊姆雷·凯尔泰斯,2002年获奖)。除此之外,在前后两个世纪的文学历史中,还出现了波兰的密茨凯维奇(A.Mickiewicz,1798—1841);匈牙利的裴多菲(Peitofi Sander,1823—1849)、约卡伊·莫尔(Jokai Mor,1825—1904)和莫尔纳(Molnar Ferenc 1878—1952);保加利亚的埃林·彼林(Elin Pelin,1877—1949)、伐佐夫(Ivan Vazov,1850—1921)、卢卡契(Ceorg Lukacs,1885—1971);捷克的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和哈维尔(Václav Havel,1936—2011)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