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名人伟人才有自传,小人物一般是没有传记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农家子弟,小心翼翼,奋斗了大半辈子才熬到个正处级干部,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近三十年。说来也很惭愧。不过在同学、老乡中我还算是个佼佼者,熬到这个份上也实属不易。

小人物有些事情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真情实感,耐人寻味。没有人去收集小人物的逸闻趣事,只能靠小人物自己去回忆、去收集、去整理。

平生有记笔记的习惯,粗略数来有三百多本。工作笔记、学习笔记、生活笔记、心得体会、文摘资料,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记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笔记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小人物的东西既无研究价值,更无保存价值,就连孩子都不愿去看它一眼。瞎占地方,遭人显眼,不等将来已成废品。我想不如及早处理。去粗取精,粗略整理,有用的梳理出来,没用的趁早扔掉。其实人是一种很重感情的动物,保存了几十年的东西,一旦要分离还真有点舍不得。友人闫锦绣曾经说过他想收藏这些东西,我觉得既然要分离,说明缘分已尽。没缘分的东西该去就随它去吧。况且,由于我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笔记中的许多真人真事真案件是不便于长久保存的,保存下来恐生祸患。

尘封的记忆之闸一旦打开,过去许久的往事就像潮水般涌来。不分巨细,“泥沙”俱下。好在于“动笔免思”,大多的往事都有文字记载,尽管不全,总能弥补一些苦思冥想的缺憾。

回忆有时是美好的,有时是痛苦的。几十年的往事耐人回味,使人感慨,让人唏嘘。记忆中的事情有温馨、激动,也有悲伤。还未动笔,就引发了许多思绪。一本笔记就是一段历史,边看边想,美好和痛苦交织在一起,酸甜苦辣,有时欢喜有时流泪。真是自作多情,自讨苦吃。

小人物写回忆不是写传记,既不为出版发行,更不搞沽名钓誉。既不无聊的扬善,也不有意地隐恶;既不扬己,也不抑人。无须矫饰,不必做作。不要华丽辞藻,力戒生僻字词。记的是真实事,说的是心里话。追求的是真实、真切!

几十年的东西,一整理就这么多。不敢写不敢写就写了二十多万字。想删掉一些也于心不忍。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管他多少呢。从不奢望有人把他当书看。只是想把这一生还记着的一些事记下来,值得记取的一些经验教训,抑或我认为有点用处的东西记下来。送一部分给和我共过事的领导、同志、同学、朋友以及我的亲属闲暇时翻阅,也算是一种共同回忆,抑或算作我送给大家的一份永久纪念!

既然要集结成册,总得有个书名。想了许久,想了许多,都不合适。受《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的启发,叫《记着的那些事》我以为挺贴切。本人还想出版一本已发表文章汇编,就叫《写过的哪些字》,作为姊妹篇不是更好吗?

自己写书,自己起名,文责自负。没有征求过任何人的意见,也没有请人“润笔”。水平高低完全是原创。不请名人、“大人”作序,以避“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之嫌。

以上一段话就算作自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