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广西:中国驰名商标卷
- 本书编写组
- 3099字
- 2025-02-22 03:43:51
广西出了个金嗓子
“金嗓子,广西金嗓子”,当年,这个耳熟能详的广告,简单又有效地将这个品牌推向了全国。现在,提起鼎鼎大名的广西金嗓子集团,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始建于1956年3月6日,原为柳州市糖果二厂的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在市场的急流中走了过来,并且在2013年成功上市的呢?任何的成功都不是毫无缘由的,那么在广西金嗓子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以及经验值得被传颂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金嗓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去了解金嗓子背后的故事。
一
提到金嗓子,就不得不提到公司的领头羊——江佩珍女士了。初见江董事长,是在她明亮大气的办公室里。神采奕奕的她,说起金嗓子,眼里都是自豪,就像谈论起自己的孩子一样。谈论起金嗓子的过去,她感慨万分……
江佩珍幼年丧母,姐弟六人在父亲的拉扯下长大成人。早在13岁时,江佩珍就不得不辍学进入柳州市糖果二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包糖工人。在制糖各项技术上,她下的功夫是众人皆知的,几乎所有的种类、工艺,她都能灵活地操作自如。同时,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小学、中学、职工夜校、函大的全部课程,自身的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在18岁时,年轻能干的江佩珍被工人们推选为副厂长。在这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柳州市糖果二厂几经兴衰,从20世纪60年代默默无闻的小厂做到80年代的广西第一;从闻名全国的知名企业滑入低谷,走进绝路;又从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到现在如日中天的金嗓子。
1979年,江佩珍被任命为厂长。她上任后大刀阔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聘任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走上领导岗位。江佩珍胸襟坦荡,任人唯贤,即使是当初反对过她的人,只要有能力,同样也被委以重任,这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江佩珍做的第二件事是实行目标管理,打破“大锅饭”分配制度,把工资、奖金和生产挂钩,由此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产量直线上升。
接下来,江佩珍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改革决定,即取消和糖烟公司的联营关系,走自产自销的道路。这样,江佩珍坚决地把糖果厂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脱离了现成的供销体制之后,糖果厂开始自建销售和采购网络。这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只管生产,不顾销售的糖果厂来说,绝非易事。这意味着他们得重新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这条路是祸是福,还很难说。江佩珍知道市场竞争激烈,就狠抓销售。她组织起精干的推销员队伍,分两路进军大西南。她自己更是亲率一路,深入巴蜀,把汗水洒落大小凉山的羊肠小路上,为的是把柳州“都乐”牌糖果送到彝族山区里。在调查清楚了市场偏向与口味之后,他们抓紧研发新产品。这些年来,她和厂里兄弟姐妹们致力于开发糖果和饮料品种近400种,每种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引起一次效益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糖果二厂实现税利突破1000万元大关,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糖果生产厂家和纳税大户,七项经济指标夺得广西糖果行业第一名,荣升国家大型二级企业、轻工总会重点骨干企业。

金嗓子控股集团董事长江佩珍│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市场,来势汹汹,走俏的“都乐”牌糖果也未能幸免,几乎是红一个便被假冒一个。冒牌货死皮赖脸肆无忌惮地挤占市场,并且层出不穷,“都乐”牌糖果产品销售大好的形势就像个亮丽的泡沫,很快就消失了。更可气的是,假冒伪劣的“都乐”牌让顾客感到失望,假李逵把真李逵的名声都搞坏了。1993年,糖果二厂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江佩珍必须找出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当时的她已经意识到,厂内根本的问题已不再是什么资金或劳动力投入,但她实在不明白,路在何方?面对这种困境,她并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她不断寻找着可能的机会,试图带领工厂冲出重霾。
二
1993年1月7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柳州,邀请部分企业的厂长进行座谈。座谈中朱副总理突然叫江佩珍发言,于是她如实汇报了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正在把厂子逼向绝境的情况。没想到,她话音刚落,朱副总理带头鼓掌,立即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重视抓好“打假”工作,强调知识产权要受到保护。并指示江佩珍“要搞高科技产品开发,因为这不容易被假冒,更要把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家为你撑腰,高科技还可带来高附加值”。
“开发高科技产品”,这句话从此反反复复在她脑子里萦回。虽然糖果二厂很多产品都获得过科技进步奖,但她心里明白,这些科技奖与朱副总理说的高科技是不同层次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人家要盗版当然容易。可是,能够和糖果生产挂得上的高科技产品,她的确是想不到。有30年搞企业经验的她,深知朱副总理这回点拨的分量。她是看准了就干的人,从那以后,她多次召开厂领导班子会议,琢磨着如何去结交上海科研部门的科技专家,寻觅一个前景宽广的高科技产品项目。但琢磨来琢磨去,她和同事心里还是没有底。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她茅塞顿开。
1993年7月,柳州市科协计划赴沪考察,他们与华东师大科技人士素有往来,又乐意引荐,江佩珍正是“瞌睡遇着了枕头”,于是与他们一路结伴而行。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座谈会上,在座的教授中有位年过花甲的老者,将一番深奥的科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生物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发。王教授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成功地掌握了当时前沿科学的自由基理论,并将这套理论进行学科的边缘“嫁接”,创出了抗衰老、防治心血管和咽喉疾病的全新理论基础。江佩珍细听下去,越来越感兴趣。王教授很高兴有生产者认同自己的研究,便将自己平生所学,尽量以浅白易懂的表述,说给她听。江佩珍回柳州之后,对王教授反复相邀。不久,王教授带着一名助手赶来柳州,在仔细参观了工厂各种工艺流程和装备之后,拿出了他利用生物工程方法治疗慢性咽喉炎的配方,用来改造糖果二厂的润喉糖,并给新产品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宝产品的研发,是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由于科技的注入,让这个濒死的糖果公司得以转型,重获新生。
为了表示尊重,江佩珍当时学东南亚万金油、红花油的做法,开了国内产品包装的先河: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她很得意于自己当时的胆量。即使到了现在,江佩珍每次说到王教授仍然是满怀感激:“我们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他,记住他是我们的恩人,同时也表明我们尊重知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态度。”
科技让公司重获了新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金嗓子也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的追寻。就金嗓子这一药品,公司利用咽喉用药市场产品需求差异化和目标市场群落化的特点,开发出了无蔗糖型的都乐含片,这样就吸引了很多糖尿病患者也成为金嗓子的忠实消费者。当咽喉用药市场的竞争强度日益加大时,“金嗓子”开始寻求走出国门,开发海外市场的出路。目前,“金嗓子”在多个国家设立了自己的分部,并开始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地,而且已经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可以说,江佩珍的厂长生涯经历了糖果厂和药厂两个阶段。前三十年,她曾经到达了事业的顶峰又曾滑落到低谷,而在如今的十余年里,她领导着金嗓子继续前行。江佩珍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让她坚持下来的是信念。
她的信念很简单——金嗓子喉宝绝对是件好东西。中国有用嗓音从事工作的庞大人群,还有无数受咽喉疾病困扰的患者。无论是在球场边热心呐喊的球迷,还是在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的教师,抑或是在火场里奋勇抢救的消防员,还是烈日下辛勤劳作的交警……无论是谁,只要喉咙一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嗓子喉宝。这就是最令江佩珍开心的地方了。咽喉疾病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而高科技结晶的金嗓子喉宝对此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她一点也不惧怕那些做了几十年品牌的国际产品:“我做什么都争第一,金嗓子也要做到最好。别人有的,我会做得更好。”悬壶济世,广结善缘。金嗓子之歌,越唱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