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实验指导书(第2版)
- 张小东主编
- 2174字
- 2025-02-22 22:50:00
前言
C语言结构化、简单、灵活、可移植等多个优良特点,决定了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教学中有难以动摇的实际应用。作为大多数学生第一种需要认真学习理解的编程语言,C语言已成为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编程母语”,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其中,实验是学习C语言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建立对程序的基本认识和对计算机模型的最初理解。为了帮助读者尽快掌握C语言的初步编程方法和程序设计思维,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与《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第2版)》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以便同学们在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及课外项目实践后,建立正确的软件开发实践习惯。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第二部分为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
在第一部分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中,按照《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第2版)》中的各章进行学习辅导,每章分为3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本章学习辅导,对本章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了汇总,按词汇、语法和应用的线路进行辅导,并对关键的内容、编程技巧和易错、易混、易乱的知识点进行了要点提示;第二个模块为课后习题指导,包括每一章课后的习题正确答案和较为详细的解释,特别是对编程题,一般是以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等软件算法设计方法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进行解答;第三个模块为实验问题解答,融合了多位在C语言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多年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的经验,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解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实验。另外,在这部分还安排了两套精心编制的试卷和详尽的试题解答,使同学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在第二部分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中,从教材的第2章开始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分4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实验目的,是完成本次实验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第二个模块实验指导,说明了完成本实验所需要的参考学时数(每学时为50分钟),针对本次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编程技巧进行辅导;第三个模块实验内容,按照每章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编制实验题目,其中包括阅读程序、编程并上机调试、调试记录,旨在帮助同学们运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演练,尽快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同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第四个模块实验小结,以自检表的形式将本章所涉及的知识点用问题展示出来,读者按照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实回答,每张自检表有3次回答机会,对于第一次没有掌握好的,经过复习准备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回答,以确定对每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避免机械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刚刚接触C语言学习的学生来说,开始实验时相对比较慌乱,往往是机械而盲目地将指导书上的代码敲入计算机中,验证代码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运用C语言去设计程序,并非代码验证!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通常很难达到实验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阅读程序题这一模块中加入程序扩展和扩展分析等内容,旨在帮助同学们从机械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主动思考在程序扩展的变化中本段代码的含义,学习如何进行代码的分析与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加强实验中的互动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问题解答模块针对实验所涉及的题目和实验中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错误,列出了诸多问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尽最大努力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它采用了实验→问题→思考→解答→实践的良性循环思维模式,体现了本书的互动性,在提高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
3.突出程序设计思路和程序设计表达方面的培养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进行正确的程序设计并能表达出程序设计的思想,以便进行交流、改进和维护。所以,本书从一开始便注重对学生正确程序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每道编程题都是以问题分析→流程图的绘制→代码编写→测试与分析的流程模式进行讲解,同时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中也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线路进行训练,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抓住学习重点,提高自学能力
为了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本书除了设置了学习辅导、习题指导、实验问题解答和丰富的实验内容及指导外,还有一个实验小结模块,汇总各章节的知识点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把握学习方向,提高自学能力。
5.进行初步工程能力方面的培养
本书在程序设计时,按正向工程模式训练,即按照问题分析→模型建立→算法描述(流程图)→算法实现(程序)→测试→编写使用手册的流程进行;在阅读程序时,按照反向工程模式培养,即通过进行程序扩展与结果分析,推导程序解题的设计方法和数学模型。这两种能力都是系统分析师、设计师或程序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培养。
全书由张小东负责统稿,第1、2、4章由张小东编写,第3、6章由张维刚编写,第7、8章由张华编写,第5章由李春山编写,第9章由周学权编写。郑宏珍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全部初稿,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书稿的录入、校对及实验内容、例题和习题的审核调试过程中,向曦、马帅、刘艺姝、张壹帆、崔杨、倪烨、过友辉、衣景龙、张天昊、张博凯、杨帆、刘娟等同志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E-mail为z_xiaodong7134@163.com,wgzhang@jdl.ac.cn。欢迎读者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