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改善民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是最为现实、最为直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建设对新疆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既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公平正义和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 推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和居民增收
新疆自身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牧区相对较为贫困,“2008年,新疆牧民的人均收入仅2480元,只有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且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30]。2009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92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88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3%;特别是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全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南疆三地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35.3%[31],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边远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南疆三地州,“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中央、自治区和地方财政类资金重点向三地州倾斜,四年累计投入708.6亿元”[32]。随着新疆民生工程不断向南疆倾斜,一大批关系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水利、电力、交通、能源、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003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74.6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5.0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5%。可见新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有了大幅提升。
就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经营方式的调整,加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从表1-1可以看出,2010年南疆三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在11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在3300元左右,至2016年南疆三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超过2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在7000元左右。六年间南疆三地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倍多,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当然南疆三地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全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稍慢,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远远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尤其是和田、克州两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达全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这些差距不容忽视。
当然,就2010年至2016年六年发展情况来说,新疆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表1-1 全疆与南疆三地州2010年、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二 助推新疆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
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是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也是民生问题结构性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民生类社会建设,对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且欠发达的地区,只有加快发展才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要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百姓生产生活上,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为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33]。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新疆民生问题不断改善的过程。当然,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改善民生又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新疆政府先后实施了安居富民、棚户区改造、牧民定居、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教育惠民、医疗卫生改革、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工程等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大量民生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降低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程度。随着诸多民生工程的推进,新疆各族群众的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各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自对口援疆以来,新疆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来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近几年来,新疆经济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指标持续大幅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新疆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的解决。地域发展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就业压力大可以说是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突出的三个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矛盾是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解决的。总的来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解决当前新疆社会矛盾的重要着力点,要让新疆经济增长的成果体现在社会发展中,需要通过社会事业发展来满足各族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这也为新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总体而言,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助推新疆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新疆各民族共同发展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原则。”[34]它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机会、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公平状态,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是“十三五”的关键性目标之一,民生是公平正义之本。社会建设既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落实与否、社会建设成效如何的试金石[35]。改善民生的本质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新时期以来,新疆民生建设的重点,就是促使各族群众享有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和平等的发展空间等。各项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在新疆落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36],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民众。近几年来,新疆将地方财政支出和援疆资金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通过切实改善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维护、发展各族群众根本利益。从2016年起,新疆全面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年”创建活动,更是通过27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新疆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四 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善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37]。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重视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民生问题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事关区域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民生问题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尤其是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民生状况对社会安全的影响更加明显”[38]。西部地区的民生建设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始终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时期,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新疆有着连接东西亚、欧洲的战略位置,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必然是世界上大国政治利益争相关注和倾力渗透的地方。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且少数民族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周边“双泛”思想(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影响下,“三股势力”在新疆多地策划并实施了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三股势力”是破坏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根源,必须把反分裂斗争作为新疆工作的主线,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39]。当前新疆大力改善民生、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福祉,就是“让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从而自觉维护政府威信,坚信党的领导,自觉树立‘五观’,”[40]也使“五个认同”能入心入脑。改善民生仍是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基础。新疆“三股势力”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改善民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新疆反分裂斗争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4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基础,体现着老百姓的普遍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诉求。新疆的民生建设关系到新疆2000多万各族群众的直接利益,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政策力度、投入力度,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是确保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民生富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和动力,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