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一、中国流动人口的总量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没有形成长期一致性的标准,主要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中国“四普”规定流动人口是不在户口所在地或者常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人,而“五普”则将时间界定为6个月以上;“四普”的流动空间是以县为界限,而“五普”则包含了跨县和跨乡(镇)。第六次人口普查沿用了“五普”的时空口径,即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流动的空间范围包括省际、省内、市内、县内的流动。中国的流动人口包括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两部分,其中乡—城流动人口构成了流动人口的主体。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是2.61亿,占总人口的19.6%,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17亿(见表2-1)。分地区看,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的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3.5%、38.3%、55.1%、36.6%、30%、35.3%;在总流动人口中,以上6个省市的流动人口占到总流动人口的40%以上(见表2-1)。
表2-1 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

二、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这里我们关注和中国行政区划结合在一起的分布。中国的行政区划自上而下分为四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级。县级市的整体城市化水平高于县。乡级有三种行政单位:街道、镇和乡。街道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乡,镇和乡更多针对的是农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涉及县(市、区)内的流动,即乡镇间和街道间的流动。这类流动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通过乡镇间和街道间的流动,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人口的集聚和分散,这种人口集聚会对消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分析城镇化对消费影响的重要内容。
省级内部也存在人口的流动,当一个省内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时,省内流动会有较高的发生率。对流动人口来说,省内流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流动方式,节约交通成本,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不能跨省结算时,这种流动方式节约了许多制度性成本。这种流动往往是伴随血缘和地缘关系进行的流动。省内流动方式在消费选择上,特别是在住房和汇款问题上有与省际流动不一样的特征。
省际之间的流动赋予了农村居民更大的迁移选择权,正是由于允许跨省流动,才使改革开放以后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省际之间的流动还存在制度性的障碍,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账户的转移和结算。跨省流动面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要高,由此体现在资源配置上可能存在不同于省内流动的模式,主要表现在储蓄的用途上、住房的选择上,以及子女受教育的支出上等。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见表2-2),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属于省内流动的为1.75亿,占到总流动人口数量的7成以上,其中9037万是在本县(市、区)流动,8469万是在省内跨县流动。省际流动人数为8588万,占到总流动人口的3成(见表2-2)。
表2-2 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

分省看,各省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动人口主要在本县(市、区)流动的省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重庆、贵州、陕西、甘肃。流动人口主要在本省其他县(市)流动的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青海,这些省份有欠发达的省,也有资源禀赋多样化的省,如辽宁、内蒙古。总体来看,省内流动人口比重较大的省,其流动人口不论是总数还是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是相对较低的。
相应地,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外省市的有:北京67.1%的流动人口是其他省份的,天津为60.4%,上海为70.8%,西藏为63%,浙江为59.4%,广东为58.4%。这些省的人口数合计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0%,但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占到了60%。对于这些人口输入大省(市),因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或经济发展水平,使其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印证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是拉力,能够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源贫瘠、居于内陆、交通欠发达的省份则是导致人口外流的推力。
三、农民工的空间分布
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的迁移具有特殊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总体趋势是从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向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转移,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为了便于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表2-3选择2009年中国各省新增劳动力来源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新增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从农业部门招募的农民,这一群体占到新增城镇劳动力的39%。其中,从总量上看,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最多。从比例上看,福建的农民工占到当年新增劳动力的62%,广东为54%,山东为37%,重庆为37%,江苏为35%,北京为35%,上海为24%。从总体上看,工业越发达的地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例越高。这一结论是从增量上进一步论证了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流向、流量以及省际之间的差别。
表2-3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09)单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