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小结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小汽车的出现,发达国家城市的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速度”成为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主要因素,街道的主要功能逐渐演变成为城市机动车交通出行服务。这不仅逐渐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最终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交通领域的人士已经深刻认识到道路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帮助人们到达目的地,更不仅仅是为了让机动车辆顺畅地通过,由此“完整街道”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并趋于成熟。在完整街道的规划与设计中,机动车交通只是街道的一部分功能,甚至对众多街道而言不能成为主要功能。完整街道的理念向过去的以机动化为核心的街道设计理念发出挑战,它通过完善道路的相关设施,改善了街道的结构与功能,为所有出行者提供了公平的交通系统。

近20年来,中国的机动化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拥堵时间不断增长,众多路段的机动车交通需求超过了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由此导致当前中国道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中,对于新建道路,机动车路面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对于既有道路,不断出现占用非机动车道乃至人行道提供机动车行车和停车空间的现象,使中国城市道路的功能逐渐单一化为机动车出行服务。

“完整街道”的概念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虽然中美两国在城市结构、路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在街道的功能界定上还是具有统一性的,即街道不应当仅仅为机动车出行服务,而应当能够为所有的出行者服务并具有休憩、交流、驻足等诸多功能。因此,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当抓住新城建设、道路修建、道路改扩建等机会,重新审视街道的定位和功能,充分考虑所有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参考“完整街道”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当前城市街道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完整街道”建设。通过完整功能的街道的建设,使每个道路使用者都同等地享有道路的使用权,从而有效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促进低碳交通的建设。

具体而言,未来中国城市街道的发展可以借鉴“完整街道”的发展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

1.更安全的街道

当前由于出行空间不连续、不明确及不断被挤压,非机动车、步行等出行方式在中国城市道路中的安全性不断下降,出行风险较大,从而导致出行比例不断下降,造成整个城市交通结构不尽合理。未来的街道设计、建设及使用中需要充分重视机动车以外的其他所有交通出行者的需求,提高弱势交通群体的安全性,通过空间分离、时间分离等方式,为弱势交通群体提供连续、安全的出行环境,同时注意通过街道设计控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并规范其行为,亦可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完整街道的第一个“完整”就体现在出行对象的“完整”上,要能够确保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各行其道,提高街道的安全性。

2.更绿色的街道

通过减少机动车道空间即减少硬化路面的面积来增加街道绿化,减少人均出行能耗较大的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设计完善的雨水渗透、雨水再利用系统,提供良好的自行车、步行网络及环境,促使人们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的出行方式,打造绿色街道,从而为绿色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这应该是完整街道的另一个“完整”的体现,即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亦是整个城市功能完整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更有活力的街道

街道的功能不应当仅仅集中在交通上,还应当注重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其他功能,城市道路面积往往占到了城市总面积的10%上,应当将街道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进行建设,打造成在良好完成交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休闲、游憩、驻足、交流甚至娱乐等功能的城市空间场所。通过改善人行道、绿化系统、开敞空间等,提升街道的魅力,吸引人们参与到街道的各类活动中,促进邻里关系,提高街道活力。同时,将街道与公园、绿地等城市节点良好衔接,形成点、线结合的网络,结合混合用地的开发,打造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街道体系,提升街道活力,进而提升城市活力和吸引力。这应该是完整街道的另一个“完整”的体现,即街道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还有重要的城市空间的功能。

未来的道路系统不应再以私人小汽车为核心进行设计,而应重视满足各类出行需求及配置街道所应具有的其他功能。完整街道的目标是通过完善道路的相关设施,为所有出行者提供公平的交通系统,是今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主笔:清华大学 李瑞敏、叶朕,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夏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