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管理

1.2.1 概述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是在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包括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流量、流向、流速预先进行组织设计,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通过科学合理地对交通流进行时间组织、空间组织、车种组织、流向组织、速度组织等,使道路交通流始终处于有序、高效、安全的运行状态,实现道路交通网络、路段、交叉口等不同层面的均衡运行。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的方式可以作为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及渠化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制定交通管制对策等的依据,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即把城市各级道路所组成的区域道路交通网络作为一个不停运行的有机整体来进行管理。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以及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设置相应的交通管理设施,缓解交通节点的供需矛盾,均衡分布路网交通流,减少各类交通流之间的干扰,使交通运行有序化,使交通流在整个研究区域的路网空间内的运行更有序、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资源,使车辆的总体运行时间最短,实现研究区域内交通的良性运行。合理地协调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宜的运行条件,实现系统总体最优,是交通组织的最终目标。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涉及城市规划设计、交通规划、道路工程设计、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交通心理学、交通工程学等基础理论的支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的成果是从道路规划开始,贯穿于城市设计、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至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个阶段。它为道路设计提供交叉口的形式、道路进出口的设置、路段的单双向交通设置,为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管理,为道路所划分的每一个交通单元的建筑开口的选择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1.2.2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的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是实现科学的交通组织管理的前提。依据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和交通影响因素,在进行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有多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有其适用的城市发展阶段、道路网络环境及道路基础设施环境。现阶段我国各类城市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道路交通流构成、道路交通参与者素质等多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时,必须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及机动化水平出发,量力而行,提高组织管理措施方案的适应性,以有效缓解交通问题为基本的设计原则。

2.以人为本、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

交通组织管理应以方便绝大多数出行者为准则。在制定措施和方法时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和接受能力,以绝大多数交通参与者为服务对象,兼顾环境和民生的因素。道路空间的价值及其交通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活动空间,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应在尽可能照顾行人、骑车人的前提下,进行混合交通的综合组织管理。同时,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方法及措施必须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互相促进,达到组织管理的合理性和整体性要求。

3.面向实施、换位思考原则

在实施组织管理措施时,应从交通参与者的角度充分考虑措施带来的影响,站在被组织的交通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实施交通组织管理措施会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以此来进一步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同时,交通组织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人们的接受程度,以达到组织管理实施的合理性和人性化。

4.组织管理微观原则

在进行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时,有如下一些微观原则需要考虑:

(1)交通流分离原则:对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应在交通空间、时间上分离,避免发生交通冲突;

(2)交通流量均分原则:运用合理的调节、疏导等措施,使路网的压力平均分配;

(3)交通连续原则:保证交通参与者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保持连续性;(4)交通总量控制原则:对于饱和的中心区路网、主要干道、较大的交叉口等,注意削减该路网、路段及交叉口的总流量;

(5)优先通行原则:优先是指对某一种车辆或车流给予特殊待遇,有车种及流向优先,如公交专用道(优先道)、直行车流优先、主路(或环岛内)车流优先等。

5.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需要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路网及用地性质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并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区域交通问题出现的根由及表现,再由宏观到微观,通过不同地点范围的不同交通组织措施来缓解所出现的交通问题。

在策略的采取上,既要关注于行车与停车这一对动静态交通关系的处理,同时,要在路网各静态通行能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根据路网各节点流量负荷,进行流量流向的实时动态调整,通过不同节点的交通压力的转移来达到路网交通压力均分的目的,强化对路网的动态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