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如何?

答: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的基础和必要性;反过来,没有交换,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一方面促进了发达国家国内的分工,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后进国家落后的社会分工体系,促使新的国内分工体系形成,以及新产业的出现。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扩大了世界市场。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国家国民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的差异。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格局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和格局中的外围。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主次地位和贸易利益的多寡,构成了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改变不平等秩序的斗争,又推动着国际分工关系的改革和重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有哪些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基础不断深化,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形式出现多样化,主要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外包型国际分工;网状型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二战后,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中的中心,处于主导地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国际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b.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c.发达国家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引领经济全球化;d.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效益显著,影响最大,其内部分工的加速发展影响着整个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二战后,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b.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c.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d.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4.国际分工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答: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2)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与市场

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其中,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愿望日益强烈。

(4)交通与通信业

交通与通信是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一种重要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较高的运输成本减少了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而且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运输影响一国与他国国际分工的形成,运输成本制约着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

(5)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以跨国公司为主的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当代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把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

(6)国际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至今为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性质。

(7)经济体制与政策

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执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国家高度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倾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本身的变化,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和政策,即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混合型和自由贸易型。

5.李嘉图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李嘉图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是:

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6.马克思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际分工?

答:马克思从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应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深化过程。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因此,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动力来自资本主义首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社会分工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具有以下二重性:

(1)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的专业化,从而提高世界生产力的水平;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普及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文明。

(2)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强制性和掠夺性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甚至带来灾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因其强制性和掠夺性,常被国际资本用作控制和剥削广大落后国家的途径和工具,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7.赫俄生产要素禀赋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赫俄生产要素禀赋分工学说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要素禀赋理论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赫俄生产要素禀赋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商品和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存在差异成为地区间或国际贸易存在的必要条件。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各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赋存在差异,形成了本地区或国家的价格机制。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生产要素的比例大小,决定了设立什么样的具体产业,所以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

因此,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8.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答: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目的是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验证。根据验算,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即美国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反。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9.什么是“国家钻石体系”?

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两个辅助因素即政府和机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a.生产要素。生产因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波特指出,虽然要素状况在贸易类型的决定中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竞争力的唯一源泉,最为重要的是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禀赋。在波特看来,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有价值。

b.需求条件。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波特指出,在促进企业持续竞争力方面,最重要的是市场的特征,而不是市场的大小。若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品味较高,便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c.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环境是指该项产业的相关的上游和下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

d.企业策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要等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发展、国外市场需求等方面出现重大变革与突破。政府在构成一国整个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