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拆除及复建过程对历史建筑价值认知的启示

2013年夏小住宅在隆隆的铲车声中彻底化为断木残砖,同年秋,一幢崭新的依样所建的小房子悄然出现在原址不远处。哈工人文化宫内院俄式小别墅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死亡和再生的轮回(图12、图13)。

图12 2013年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小住宅复建后主立面状况图

图13 2013年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小住宅复建后背立面状况图

《世界遗产文化公约》(1987)将遗产价值分为历史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科学美学价值及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从遗产价值角度看,重建后的小住宅无法承载一段厚重的历史,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更无法寄托人们的情感。重建后做工粗糙再无往日精美的立面装饰,艺术美学价值无法与以前相比。新建后的墙体、楼板、屋面都采用当代做法,没有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科学价值大打折扣。不禁让人感叹这样的重建还有什么价值,到底意义何在。同时也昭示了一个问题,历史建筑复原重建应如何避免价值流失?结合小住宅整个拆除重建的过程审视这个问题,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筑七灯》书中指出“复建一种给破坏掉的东西描绘虚假形象的破坏,就像不能使死者复活一样,建筑物的生命,它的由工人们的手和眼所赋予的灵魂是不能再现的。”从根本上讲,先拆除后重建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下策。一座新建的建筑在本质上是无法取代一座历史建筑的。本案中,在早期工程设计阶段,缺少对基地内现有历史建筑的考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果能兼顾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制定出合理的保护、避让方案,就不会有后面的问题出现。

第二,拆除前应对历史建筑做出完善的价值评定,充分认定其各方面价值后,以此为依据和衡量标准,对重建后可能产生的价值流失作出预判,并在接下来的拆除和重建过程中注意避免采用破坏其价值的举措。本案中的小住宅拆除前没有重新做过价值评定,接下来在对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也很随意,没有具体针对其各方面价值做出相应权衡,在正式的拆除工作前就已埋下隐患。

第三,在拆除过程中,尽量以人工拆除为主减少大型机械拆除,由经过培训的工人进行人工拆除虽然速度慢但可以减少材料构件的破坏,材料构件拆除成功后应进行妥善分类保管储存。本案中前期由工人进行了简单粗暴的基本构件拆除工作,拆下来的门窗、檐口等构件已被损毁无法利用,随意丢弃在建筑四周。后期采用机械对建筑主体野蛮摧毁,建筑主体构造,材料等均被划为碎渣(图14、图15)。

图14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小住拆除现场状况图

图15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小住宅拆除材料状况图

第四,在重建过程中应注重对原有建筑材料构件的再利用和原有建筑构造及施工技艺的传承。历史建筑价值最好的鉴定物就是构成其的一砖一木,每一砖每一木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洗礼,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历史建筑的建筑构造和施工技则体现了其科学价值,由于时间久远,这些建筑技艺往往不可考究,给历史建筑研究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拆除的过程中需要一边拆除一边对原有构造材料做法进行详细研究,详尽的研究历史建筑细部构造和材料做法及施工技艺是保证其以后复建能顺利完成的必备工序。

历史建筑的重建可以分为文物性的重建和非文物性的重建,文物性的重建应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技术以延续其历史信息。本案中的小住宅虽非文物,但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应慎重对待。但拆除时的肆意妄为直接导致复原新建时无法利用原有材料和构造工艺,而统一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毫无保留的抹杀了全部历史信息。

最后,历史建筑往往和周围环境有紧密关系,这种关系经过漫长风雨洗礼不断得到巩固,建筑环境融为整体,基地内一草一木都构成历史建筑特有的环境氛围,脱离特有环境,历史建筑本体也许将变成无根之木。历史建筑拆除重建往往是因躲避其他重大工程,所以多是异地重建,也就常面临与新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重建之前争取在新基地最大限度还原以前的环境氛围,也是历史建筑重建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案中对环境中原有老榆树的砍伐构成对环境的不可逆破坏,新址中无法还原旧有建筑氛围。

一栋建筑经历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弃用,荒废,拆除的漫长生命周期,见证人事变迁岁月更迭,记录了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后人便称其历史建筑,其可贵之处在于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情感,承载了人类社会的某些记忆。人们将这些情感和记忆归结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建筑同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最终归于自然,历史建筑犹如人之垂暮,如何对待这些老房子恰似如何对待老人,考验着社会的文明和智慧程度。

插图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刘文卿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