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曹操在济南断绝了当地的“银祀”。

首先不要顾名思义的认为大济南的祭祀方式比较开放,搞坟头蹦迪陵前国标这种前卫活动。

“银“”在这里的意思是过分的意思。

“银雨霏霏”、“富贵不能银”都是过分的意思。

当年城阳王刘章在诸吕之变中极其威猛立有大功(新来朋友可回看第二十四战:诸吕之变(全)摄政女皇的伟大与悲哀),但封王后的第二年就“神奇”的病逝了。

他哥哥齐王刘襄在诸吕之变后不到一年也“神奇”的离开了齐国人民。

这哥俩在政变之前喊打喊杀最汹涌,都早早的流露出了抢夺皇位的心,结果不仅给别人做了嫁衣裳不说,还都“英年早逝”了。

那段皇位衔接过程中的“凑巧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说过,吕后当政时刘家王爷们想活命都得娶吕家闺女,那摘桃继位的文帝媳妇是谁家闺女呢?

不知道,史书中找不到,只知道文帝平平安安当了十六年的王爷。

等吕家被打倒后,功臣集团为了保平安全面诛杀吕家人,文帝的那位代王后也“神奇”的“卒”了,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在不到俩月的时间里也都紧跟着“病死”了。(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这一大帮人是否正常死亡咱不好瞎下结论,反正和文帝这皇位有关系跟功臣集团们斩草除根有关系的“重要人物”们,全都在改天换地后迅速的都“病死”了。

再次再次缅怀下太史公,您老人家伟大啊!能拐弯抹角的说出历史真相啊!

我现在构思唐初的历史时是真想骂街啊!挨段得琢磨!我是真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啊!

估计是山东人民群众觉得好领导刘章同志过早的离开他们实在太冤了,于是开始给刘章修祠堂。

后来估计是威猛先生刘章同志死后也觉得自己他娘的冤的慌,久久的不愿离开脚下的这片土地,时不时的掺和活人的世界,玩个显灵啥的,于是青州诸郡开始大批量的给刘章同志盖祠堂求保佑,到了汉末的时候,济南国的刘章祠堂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六百多座。

其实缅怀刘章同志倒也没啥,但是不知是刘章在地底下总嚷嚷要东西,还是山东领导们打着“刘章要东西”的幌子去通过办祭祀从中敛财,整个青州地区的“淫祀”现象全都非常严重,尤其济南国,对他的祭祀已经达到了“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的地步。

给六百多个刘章祠堂定期随份子成为了济南人民压在身上的大山。

三百多年了,历代官员都看在眼里,但历代官员从来没有敢管的。(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

随份子的也不是我,况且我们还指着办这个白事跟地底下的刘章阴阳两分红,这是宗教鬼神问题,跟政府考核可没有关系。

曹操来了,他敢管。

其实跟他有个屁关系。

济南人民在被盘剥三百年后迎来了不差钱、背景硬,正气足的青天曹老爷。

家里不差钱就不在乎当地的祭祀分红;

家里背景硬就不怕你济南地方给我穿小鞋;

我一身正气看到活人快让死人逼死了,我特么就得管!

随着曹操的出现,六百多刘章祠堂被毁坏,官方禁止吏民祠祀刘章,坚决打击奸邪鬼神之事。

济南的淫祀由此开始断绝。

济南的老百姓们终于从长达三百年的巨大份子钱中喘口气出来。

当年王莽篡汉时,山东老百姓们迸发出了反政府的超强战斗力,赤眉军从山东一路捅到关中;后来黄巾起义时青州又成了全国挂号的顶级重灾区。

追根溯源,其实和青州当地政府打着鬼神名义盘剥有着很大的关系。

既然我都让死鬼和领导们整的活不了了,那我还是信教吧!

让我这边的神仙跟你对打吧!

曹操这次受累不讨好的管闲事并非没有意义。

除了立竿见影的改善民生外,还博得了另一个群体眼中的好感。

济南属青州,整个青州这片土地的百姓对这个小伙子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并渐渐帮曹操在文人士大夫圈子外产生了巨大的底层口碑。

这份好感,某种意义上,最终成为了他这辈子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几步之一。

过了不久,曹操被平调到了西边的东郡去做太守。

出门没多远,但济南属青州、东郡属兖州,估计是青州领导们找关系给曹操踢出青州了。

曹操在济南的破四旧明显严重扰乱了青州的政治生态,各地都指着“淫祀”创收,你这小子突然把收费站给我们砸了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地方上的感受!

这次曹操并没有去上任,而是申请进中央宿卫。

此时已经三十多的曹操终于有些长大了,因为史书中对这个阶段的记载变成了“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

有怕的了,知道不能给家里惹祸了,是一个孩子成熟的重要标志。

史书中没有提他此时的具体年龄,但大概率在31到33岁之间。

三十多岁的人才知道不能瞎得罪人,基本上是晚熟了,但曹操的这种晚熟却门槛相当高,他基本上算是把各种死都作一遍后,才看明白世道的。

搁别人都死八回了,但他闯的这堆祸,却对于他理解这个世界有着更深层次上的帮助,而且更神奇的是,他每次闯大祸时往往都会无心插柳的给他巨大的未来回报。

曹操回中央拜议郎后干了没多久,由于此时灵帝伸手要钱已经到了没羞没臊的地步,曹操开始告归乡里,在樵县城外盖了别墅,春夏读书习传,秋冬练武打猎的过富二代日子。

顶级官二代的人生剧本真是美好,即便人生低谷都是其他阶层的仰望。

188年,汉末崩盘前夕,士族圈子中的“自己人们”找到了曹操,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人连结各地豪杰,打算谋废灵帝立合肥侯,喊曹操入伙。

曹操没搭理,他已经知道分寸了,谋反这事他爹也平不了。

而且从这事,曹操也开始渐渐的感觉出来这个“组织”貌似是没有下限的!

后来这伙胆大包天们被粉碎,冀州刺史王芬自杀保全体同仁的平安。

再后来,这年八月,灵帝组建了“西园八校尉”,本想等到世道太平后再出山的曹操回到了中央出任典军校尉。

因为他爹不久前在太尉的位置上被罢官了。

家族在朝里是不能没人的,要不黑枪分分钟打死你,尤其你家的成分比较模糊,名义上是宦官之后,实际上跟士族走的非常近,谁知道哪天风水一变你家就由“两头占”变成被人家“两头砍”了呢?

更何况曹操先生这些年明里暗里得罪太多人了。

曹操这次回来后算是走到了帝国关键岗位上。

这回除了他老爹使劲外,他能进西园军的这套班子,跟这些年自己往士族圈里面玩命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此时的大将军何进作为屠户出身,急需声望打点门面,像袁绍、刘表、荀攸这帮名士们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何进班子的。

当时的“征辟察举制”下,很多老干部的提携固然重要,但当时著名名士的评语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加成环节。

导师的一句话是能够决定你的社会咖位的。

你这人啥水准,有没有能力,文化程度啥样,实际上谁知道怎么回事?

在那个年代,人才鉴定是需要识货人的推荐信的。

你是治国之才,还是百里之才,还是村官水平,这往往都得是懂行的人才能看出来的,毕竟你没有发展出科举制,一张卷子定终身,更没有今天公务员考试这么先进,又考你申论写文章,又测你一堆智力题,最后还政审查你家庭,体检你身体。

那么谁懂行呢?

不用说,咱士族集团懂呀!

士族名士们的一些评语往往非常重要,甚至开始出现一语定终身的趋势。

曹操得到的评语就是当时的顶级A评,这也成为了曹操后来出去混的一个重要光环加成。

时任尚书令的桥玄这么评价过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老桥深情的对曹操说:“我看的天下名士太多了,没见过你这样的,你要努力,我老了,将来希望能把家族相托。”

南阳名士何颙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一看就是被党锢之祸牵连的,这么反动的话都能说出来)

主持每月风云人物评选“月旦评”的汝南许劭(三公世家)比较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但还是撂出了一句劲爆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这句话是《三国志》版本的,《后汉书》则说的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虽然《后汉书》这前半句几乎等同于骂街了,似乎也更符合许先生的小性格,但两本书的后半句是相同的。

“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比较倒曹,加工成了“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客观来讲“奸雄”这个词是不足以评价曹操的。

他在盖棺定论时,是个“英雄”,顶级的大英雄。

当时,诸多名士对于曹操的眼光都寄予了对这个时代的希望,因为当时已经显露无疑了一件事情:天下要大乱了。

袁导在导演汉末皇权崩塌大戏后,票房神奇的全他娘的归了董卓。

上一季东汉最后时刻中我们说过: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董卓这个大魔王进入洛阳后,曹操面临了一个关键抉择。

董卓看上了曹操,想要留他在洛阳做自己的骁骑校尉。

话说董卓这货实在不是个东西,他成功的进入了后世一提到乱臣贼子就火速映入脑海的几个经典王八蛋编制。

看看他干了啥。

他给自己封官,封到了太尉,后来又拜成了国相,超越三公,掌宰相权,再后来又改了,叫太师,这也是我们调侃董卓时的经典称谓。

他给家族封官,跟他家但凡沾点边的全封侯了。

他好色,连公主都照玩不误。

他贪财,废除五铢钱,私铸小钱,大搞通货膨胀,而且不仅洗劫活人,死人也没放过,纵兵挖皇陵,而且不光皇室倒霉,当时洛阳大量的高官望族全没饶了,祖坟全部被刨。

他嗜杀成性,大量平民被杀,大量妇女被淫虐,对待战俘他更是残忍出了新高度,比如他喜欢把俘虏裹成木乃伊,涂上燃烧物倒着烧,他在吃饭时看着战俘被剪舌头挖眼睛谈笑自若。

他张嘴就是法,颁布的法律混乱无度,犯法与否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冤杀了大量的无辜官员百姓。

他废立皇帝,理由是效仿霍光辅政,而且后来他还把前皇帝给杀了。

“杀、盗、淫、妄”,他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顶级混蛋的集大成者,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坏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董太师干不到的。

他这个混蛋界的全满贯其实很罕见,因为后世也有很多混蛋,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干的有这货这么全。

曹操此时已经35了,他已经在十多年的高频率大剂量的闯祸中积淀出了眼光与智慧,董卓这趟车明显和我的人生规划不同,我是要当大汉征西将军曹侯的人,不是给西北军阀当小弟的!

他看出来大汉非死这货手里,不仅不应招,还选择了逃跑,更名改姓溜出了洛阳。

他这个乱世英雄就是打妖怪来的,咋能给妖怪当小钻风呢!

《三国演义》中说他拿着七星刀要行刺董卓,然后在被发现时脑筋急转弯献刀而逃,这是罗贯中先生给加的戏,主要为了体现孟德小同志强烈的革命热情和八千转的脑速。(刺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伍孚,最后被乱剑刺死)

真实的曹操哪里会去做个死士嘛!

人家早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志向:要当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过成皋时,发生了著名的“吕伯奢事件”,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一家,然后曹操怕泄露行踪把人家一家子都杀了。

这件事有好几个版本: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人家款待他,曹操听见磨刀声误会了,杀了人家全家,跑的半路上还杀了打酒的吕伯奢并说出那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为小说的终身基调埋好伏笔。

《魏书》中说的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突出的是错在人家,曹老板是自卫反击和一身好武功。(比较不可信)

《世说新语》:“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后两种说法是曹操疑心病犯了,然后把人家给杀了。

总之,曹老板肯定是杀人了。

不过,最恶劣的情况是《孙盛杂记》中的杀完后搁那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杀完人家还一脸你死了活该的表情然后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别看就差“天下”俩字,前者是臭流氓的级别,后者是臭国贼的级别。

此时的曹老板顶多是流氓,并没有到国贼的地步。

这个文化人要是想搞你啊,实在是防不上防。

曹操出关过中牟时,董卓逮曹操的诏令已经到了,并且曹操被抓住了,但曹操被当地功曹放了。

然后曹老板回到了老家谯县,开始散家财招募当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准备搞事情了。

曹老板没有一上来如《三国志》所说那样在陈留就起义了。(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他到中牟时已经是通缉犯了,他是率先跑出来的,后来的好哥们陈留太守张邈此时还没有上任,到陈留时首先不会有人搭理他。

其次他从洛阳逃跑出来,是谈不上散家财的。

而且他起兵时,所有耳熟能详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的诸曹夏侯们就已经出场了,不可能你从陈留一封信就让老家兄弟们带着黑社会去跨省参加你的造反运动的。

唯一的解释,是他回了老家,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后面还有详证。

在这个阶段,曹家的超级武将班底水平显现出来了。

他爹曹嵩除了给了曹操一张很棒的入场券和早期的熊孩子保护伞之外,还给了他一个很牛的家族。

汉末最给力家族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