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海洋能特点

(1)能量密度低,但总蕴藏量大,可再生

各种海洋能的能量密度一般较低。如潮汐能的潮差世界最大值为13~16m,平均潮差较大值为8~10m,我国最大潮差(杭州湾澉浦)为8.9m,平均潮差较大值为4~5m;潮流能的流速世界较大值为5m/s,我国最大值(舟山海区)超过4m/s;海流能的流速世界较大值为2.0m/s,我国最大值(东海东部的黑潮流域)为1.5m/s;波浪能的波高世界单站最大年平均较大值为2m左右,大洋最大波高可超过34m(单点瞬时),我国沿岸(东海沿岸)单站最大年平均波高最大值为1.6m,外海最大波高可超过15m(单点瞬时);温差能的表、深层海水温差世界较大值为24℃,我国最大值(南海深水海区)也可达此值;盐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密度最大的一种,其渗透压一般为24个大气压(2.43MPa),相当240m水头,我国最大值也可接近此值。

因为海洋能广泛存在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所以其总蕴藏量是巨大的。据国外学者们计算,全世界各种海洋能理论储藏量(自然界固有功率)的数量以温差能和盐差能为最大,均为100亿千瓦级,波浪能和潮汐能居中,均为10亿千瓦级,海流能最小,为1亿千瓦级。

另外,由于海洋永不间断地接受着太阳辐射以及受月球、太阳的作用,因此海洋能是可再生的,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也必须指出,以上巨量的海洋能资源,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开发利用。据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海洋能开发》一书估计,全球海洋能理论可再生的功率为766亿千瓦,而技术上可利用的功率仅为64亿千瓦。即使如此,这一数字也为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发电机装机总容量的两倍。

(2)能量随时间、地域变化,但有规律可循

各种海洋能按各自的规律发生和变化。就空间而言,各种海洋能既因地而异,此有彼无,此大彼小,不能搬迁,各有各自的富集海域。如温差能主要集中在赤道两侧的大洋深水海域,我国主要在南海800m以上的海区(远海、深海);潮汐能、潮流能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大潮差宏观上主要集中在45°~55°N的沿岸海域,微观上是在喇叭形港湾的顶部最大,潮流速度以群岛中的狭窄海峡、水道为最大,如芬迪湾、品仁湾、圣马洛湾、彭特兰湾等,我国潮差以东海沿岸,尤其是浙江省的三门湾至福建省的平潭岛之间最大,潮流流速以舟山群岛诸水道等最为富集(沿岸、浅海);海流能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侧,最著名的有太平洋西侧的黑潮,大西洋西侧的墨西哥湾流、阿格尔哈斯海流,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西部的海流等,我国主要在东海的黑潮流域(外海、深海);波浪能近海、外海都有,但以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侧西风盛行的中纬度(30°~40°N)和南极风暴带(40°~50°S)最富集,我国外海以东海和南海北部较大,沿岸以浙江、福建、广东东部沿岸和岛屿及南海诸岛最大(全海域);盐差能主要集中在世界著名大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沿岸,如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河口等,我国主要在长江和珠江等河口(沿岸、浅海)。就时间而言,除温差能和海流能较稳定外,其他海洋能均明显地随时间变化。潮汐能的潮差具有明显的半日和半月周期变化,潮流能的流速不但量值与潮差同时变化,并且方向也同样变化;盐差能的入海淡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波浪是一种随机发生的周期性运动,波浪能的波高和周期既有长时间的年、季变化,又有短时间的分、秒变化。故海洋能发电多存在不连续、稳定性差等问题。不过,各种海洋能能量密度的时间变化一般均有规律性,可以预报,尤其是潮汐和潮流的变化,目前国内外海洋学家已能做出很准确的预报。

(3)开发环境严酷,转换装置造价高,但不污染环境,可综合利用

无论在沿岸近海,还是在外海深海,开发海洋能资源都存在能量密度低,受海水腐蚀,海生物附着,大风、巨浪、强流等环境动力作用影响等问题,致使海洋能能量转换装置设备庞大、材料要求强度高、防腐性能好,设计施工技术复杂,投资大造价高。由于海洋能发电在沿岸和海上进行,不占用已开垦的土地资源,无需迁移人口,多具有综合利用效益。同时,由于海洋能发电不消耗一次性矿物燃料,既无需付燃料费,又不受能源枯竭的威胁。另外,海洋能发电几乎无氧化还原反应,不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和废热,不存在常规能源和原子能发电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了很多社会问题的处理。海洋能的主要特性见表1-2。

表1-2 各类海洋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