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与日本食品贸易概述

第一节 中国食品出口特点

一、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世界市场份额(WMS)、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世界市场份额(WMS),又称为市场占有率,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的百分比。中国食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9%,中国食品出品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如果RCA>0.8,说明该国食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的RCA=0.76(即RCA<0.8),说明我国食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显著,处在比较劣势。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2007—2008年,我国食品出口额分别为366.1亿美元和402.3亿美元,进口额分别为409.4亿美元和583.3亿美元,我国食品贸易逆差分别为43.3亿美元和181.0亿美元。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

二、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

2008年,我国“水、海产品”及“水产品制品”出口额为101.19亿美元,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我国出口产品第一位;“食用蔬菜”及“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出口额为100.65亿美元,蔬菜出口规模为我国出口产品第二位。两类产品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5.16%和25.02%,两部分合计超过食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从产品结构的角度,我国食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瓜果蔬菜及其制品,占比达到50.18%。

三、食品贸易地理方向集中

中国食品主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从区域分布看,亚洲一直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市场份额为60.83%,2008年,我国食品面向亚洲的出口额为225.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欧洲是中国食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7年、2008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8.11%和20.36%,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份额较小,三大洲食品出口总和仅占出口总额的8.24%。

四、食品工业健康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世界食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008年1~11月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高达6997亿元,同比增长30.37%。2009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食品行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及刚性需求,食品行业仍然呈现出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克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年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保障供给、扩大内需、抑制通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320亿元,同比增长27%;出口交货值2750亿元,同比增长19%;产品销售率97.7%;销售利润率6.4%,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