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在这“理”:国际学生的北理故事(一)
-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
- 1312字
- 2025-03-27 20:41:56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优秀奖作品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是个既遥远又熟悉的地方。遥远的是中国在地球的另一边,在离埃及数千公里外的地方;熟悉的是爸爸经常来中国出差,每次都会给我带很多有意思的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填满了我的童年,陪伴着我成长。因此,中国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一部电影,在慢慢变化着。而我对这部“电影”也越来越感兴趣,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电影里的一个主角,演着属于我自己的故事。
终于,机会来了!2015年,我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计算机编程竞赛冠军,并被剑桥大学录取为硕士、博士研究生。但那时,去哪儿读本科是让我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选择,我无法决定。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烦恼,有一天他突然问我:“中国这么棒,想不想去那儿看看?”“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我吃惊地问,没想到我真的梦想成真了!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我4岁就开始自学计算机编程,一直梦想着可以去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幸运。另一方面,埃及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塞西总统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他鼓励我们去中国开阔眼界。
刚到北京,我就感受到了爸爸口中浓厚的中国文化,没有陌生感,反而有一种和老朋友约会的欣喜。更神奇的是,我真的体验到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每一个发明都是我以前没见过的,每一个发明都为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每一个发明都让我不禁感叹:中国人真是太伟大了!
经过一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汉语学习,我发现我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因为她给了我太多惊喜和感动。特别是我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在专业上帮助我,还在生活中给了我像家人一样的关心和照顾。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老师们就像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就像我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我们有着相同的感情。
除此之外,学习汉语的经历还可以使我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同时,可以让我离中国人近一点,再近一点儿,从而能了解他们的生活。记得第一次听京剧,这种艺术对我来说是如此神秘,人物的装扮精致华丽,声音像树林里的鸟儿一样动听,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我的视线。另外,去老舍茶馆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安静、祥和、“接地气”的生活方式。朋友们聚会聊天,喝一杯花茶,看一出戏曲,忘了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只享受那一刻的轻松与快乐。

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还让我在北京的生活更加有趣,恨不得想每时每刻都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努力感受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无穷魅力。
从一个文明古国到另一个文明古国,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从尼罗河到长江黄河。“东游”的日子里,我没有感到丝毫孤独,而是满满的正能量。我爱中国,爱她古老的文化,爱她悠久的历史,爱她善良的人民,更爱她快速发展带给我的惊喜。现在,我真的成为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人物,也和中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我们的电影永远没有Ending,也希望我们的电影会是一部令人欣慰的喜剧。
本文荣获2018年教育部第二届“我与中国”来华留学生征文比赛优秀奖。
诺莱丁,男,1998年生,北理工汉语进修生(2017.9—2018.6);北理工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