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云计算演进历史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可以说,云计算是继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

1. 技术发展推动

从技术上讲,随着芯片技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存储能力越来越大,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使物理服务资源应用越来越充分,管理起来越来越方便。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云计算产生的原动力。从另一角度讲,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需求模式不断丰富,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服务模式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都推动了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 国际标准化组织、协会推动

从国际推动来讲,2008年以来,国际上共有33个标准化组织和协会从各个角度开展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按照标准化组织的覆盖范围对33个标准化组织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2(表引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云计算标准化白皮书V3.0》)所示。

表1-2 33个标准化组织和协会分类表

029-01

参与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国外标准化组织和协会呈现以下特点。

(1)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和ITU从多角度开展云计算标准化工作。

(2)知名标准化组织和协会(包括DMTF、SNIA、OASIS等),在其已有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云计算标准研制。

(3)新兴标准化组织和协会(包括CSA、CSCC、Cloud Use Case等),正有序开展云计算标准化工作。

同时,许多国家把云计算定为国家的支撑或重点发展产业。例如,美国通过强制政府采购和指定技术架构来推进云计算技术进步和产业落地发展。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9月启动“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英国政府在2013年为13个研发项目拨款500万英镑,以应对阻碍云计算应用的商业和技术挑战。同一时期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也发布了相关的文件及计划,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3. 国内云计算发展工作驱动

我国与云计算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自2008年底开始被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关注,云计算相关的联盟及标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从起步阶段就进入了切实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同年9月,科技部发布首个部级云计算专项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于加快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哈尔滨确定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3年8月,工信部组织国内产、学、研、用各界专家代表,开展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对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进行战略规划和整体布局,并梳理出我国云计算生态系统。

4. 社会需求推动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网络购物、网络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办公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人们对于共享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喜爱,其成本低、运用便捷的特点,更进一步推动了“云”的发展。国内外一些企业在云技术上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推出了桌面即服务(DaaS)WorkSpaces,进一步扩展其云生态系统。每个桌面都需要CPU、内存、存储、网络及GPU,而AWS提供了这些资源。思科与VMware合作推出DaaS产品,该产品利用思科Validated Design框架整合VMware收购的Deskone技术为用户提供VDI服务。微软在2013年推出Cloud OS云操作系统。IBM在2013年推出基于OpenStack和其他现有云标准的私有云服务。甲骨文公司宣布成为OpenStack基金会赞助商,计划将OpenStack云管理组件集成到Oracle Solaris、Oracle Linux、Oracle VM、Oracle虚拟计算设备、Oracle IaaS、Oracle ZS3系列、Axiom存储系统和StorageTek磁带系统中。惠普在2013年推出基于惠普HAVEn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新的基于云的分析服务。苹果公司在2011年推出了在线存储云服务iCloud。2013年8月,戴尔公司云客户端计算产品组合全新推出Dell Wyse ThinOS 8固件和Dell Wyse D10D云计算客户端。依托Dell Wyse,戴尔可为使用Citrix、微软、VMware和戴尔软件的企业提供各类安全、可管理、高性能的端到端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美国AT&T公司为企业提供了可按需灵活配置的云计算服务,可根据用户需求对安全、控制和性能进行组合配置,包括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平台或计算能力、虚拟化等。

国内一些企业在云计算方面得到长足进展。例如华为公司提出弹性云计算的理念,它的弹性云服务器(Elastic Cloud Server)是一种可随时自助获取、可弹性伸缩的云服务器,帮助用户打造可靠、安全、灵活、高效的应用环境,确保服务持久稳定运行,提升运维效率。其中比较知名的MRS(MapReduce Service)提供租户完全可控的企业级大数据集群云服务,轻松运行Hadoop、Spark、HBase、Kafka、Storm等大数据组件。它的客户价值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一是按需使用,存储和计算分离,计算资源使用结束之后可以释放,节省90%成本;二是入门简单,具有界面友好的Web管理控制台,只需用户简单单击几个按钮即可完成,大幅降低了对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门槛;三是即买即用,用户不需要购买安装服务器、手工部署和调优Hadoop,只需登录华为云,花几分钟按需订购,即可开通Hadoop云服务;四是稳定可靠,服务可用性高(99.9%),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分钟级自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上;端到端权限管理,提供数据加密安全方案。

此外,国内的曙光公司、NVIDIA公司、思杰公司在2014年1月合作推出“云图”(W760-G10),解决了GPU硬件虚拟化的技术难题。阿里云的“飞天”,百度的开放云计算平台,浪潮集团在媒体、教育云等应用上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腾讯公司的云生态系统构建,中国移动在2013年发布的“大云”2.5版本,还有华云数据、易云捷讯等在云计算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