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到桂林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的伟大诗人艾青,用《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在苦难中奋起的中国最深沉的爱。对吾土吾民的深沉的爱永远奔流在我们的血液里。
——题 记
锦绣中华,多少大块文章。中原大地、三秦大地、三湘大地、三晋大地、赣鄱大地、齐鲁大地、燕赵大地、楚天大地、南粤大地、八闽大地、江淮大地、江南水乡、天府之国、白山黑水……我国各地别称多数是依据各地的历史文脉、地理山川来定名的。唯有广西,八桂大地,是一个以花木为别称的省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草木,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1200~1800毫米降雨量,使这块23.67万平方公里的沃土水秀山清,森林覆盖率超过“半壁江山”。八桂大地,是最适宜广西人民代代栖居、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的热土,也是几千年来广西历史文化的精神家园。
中国有个美丽的词汇叫“国色天香”,中原的牡丹代表“国色”,南国的桂花代表“天香”。唐代刘禹锡有著名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同一朝代的宋之问的诗毫不逊色:“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里形容著名的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于是,在中华文明史里,源自八桂大地的一脉“天香”沁人心脾。
广西为什么叫“八桂大地”?主要有四层解读:
“神话八桂”说。桂树是香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宝树,在各种神话传说中,桂花树被视为一株天上月中长生不老的仙树。相传古时有一位仙女携桂子飞过广西,看到这里山水美丽而流连忘返,洒落八颗桂子,从此域内八桂成林……古代乡试、会试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时值桂花盛开季节,人们因此把考生登科及第喻为“蟾宫折桂”,及第者称“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月宫中唯一一棵传说中的宝树竟是广西的简称,这身世确实浪漫传奇。
“诗文八桂”说。“八桂”最早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南朝诗人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有诗云:“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最经典、最明确、最正式用“八桂”指代广西的当属“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这位被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百代文宗”,在他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中赞叹:“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也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之说。故唐代以后,“八桂”成为广西的文化代称。
“历史八桂”说。广西称“桂”和“八桂”,有历史沿革为依据。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 象郡三个郡,现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属桂林郡所辖,故桂林郡之“桂”泛指广西。宋朝的时候,全国分为15路,设有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由此开始。明代政府将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区域正式定名为“八桂”,明代官修的《大明一统志》明确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这是官书上首次以“八桂”来诠释广西行政区划,“八桂” 从此成为官方和文人学士的通用语言而流传于世。
“物产八桂”说。广西属亚热带气候,桂树为最适宜此地生长的代表性树种之一。广西的桂树有两种,一种是观赏性的桂花树,其花色白淡黄,清香飘逸;一种是药用的玉桂,是古代地方向朝廷进贡的珍品。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时,广西都盛产桂树,堪称“桂海”,南宋范成大著有《桂海虞衡志》。“八桂”之“八”泛指桂树多而大之意。名闻天下的桂林,因桂花树众多而得名,1984年,桂林市将桂花定为“市花”。全市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桂花公园”。
八桂大地,或许还有更完整、更深刻的诠释。就像人起名字,当初只有一种本意,而后生平的所有,都归属这名字了;作为一种省区称号,“八桂”一词,今已负载着历史、区划、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丰富内涵。或许,每一个广西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八桂”吧。但我更欣赏“八桂”原初所蕴涵的人文底蕴和地理气质,更相信有无形的桂花树植入广西人的内心。我的一位好友,生于桂北乡下两棵桂花树下的老家,于今念念不忘,并生出强烈的夙愿:如果将来在南宁买得起别墅,就把家乡的两棵老桂树移植到庭前。栖息于最熟悉的那一脉天香里,闲看花开花落,自然会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宁静吧。
这片由北回归线横贯而过的神奇美丽的土地,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今为赢家必占之域。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从骆越文化开始,12个世居民族,一代代迁徙之众,不少的桂籍俊彦,大量的寓桂名人,在历史长河中融合、重组,在广西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开凿灵渠的史禄、“珠还合浦”的孟尝、开化一方的柳宗元、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王正功、经文纬武的王守仁、“一代廉吏”于成龙、“一代大儒”陈宏谋和“三元及第”的陈继昌、绘画大师石涛、“语言学泰斗”王力、“现代新儒学开山鼻祖”梁漱溟……他们的千秋品行、道德文章,为广西积蓄了丰厚的“冷财富”,将曾经的“蛮夷之地”推向了中华文明的前排。
在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前后时期,八桂大地出现过几波超越地域局限、影响国家进程的政治力量。第一波是太平天国力量,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势力遍及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第二波是“桂系”力量,表现出一个地方实力派的国家大局观,那时的广西发出“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雄壮呐喊,“三自三寓”政策造就了一个当时的“中国模范省”。如今,桂林的“李宗仁官邸”院落里,桂树四季开花;临桂县两江镇李宗仁故居的对联“山河永固,天地皆春”依旧生辉。第三波是左右江革命力量,“广西了不得”“广西不得了”闻名遐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无意对三波力量作意识形态上的评价,只想说明,八桂大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登临过极高的历史海拔,那一脉奇崛的“天香”在中华文明史上曾经如此有范儿。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的名言。八桂大地上,就诞生了一门以“桂”为名的学派——桂学,最早是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先生创立的。1894年,康有为先生在桂林写下了《桂学答问》和《桂学答问序》,堪称桂学的先声。2010年11月8日,广西桂学研究会在南宁成立,以“文化强桂”的名义,重开桂学之新风。桂学定义为以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具有岭南特色的一种理念、理论、学说的总和。它将和齐学、鲁学、湘学、楚学、徽学、蜀学、闽学等相生并茂,成为国学内涵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几年前观瞻湖南岳麓书院,那门联过目不忘:“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当下,广西实施“富民兴桂”战略,期待桂学同样“与日争光”。
八桂大地被明月的清辉所笼罩,被繁盛的桂树所荫庇,在历史的天空,在眼前的大地,散发着“天香”的广西风范吸引着异乡和异邦。
古罗马奥维德的史诗《变形记》描述宙斯的儿子阿波罗将月桂树尊为他的圣树,他的头发上、琴上和箭袋上总是饰以桂树的枝叶。每年,他挑选出全希腊最优秀的诗人,赐予他们桂枝做的花冠以示荣耀,也赐予一切有成就的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与“桂冠”由此而来。荣膺“桂冠”,表示获得了最高的荣誉。
江山代有才人出,风烟滚滚唱英雄。新时代“桂族”人,正站在历代先贤们的肩膀上,争摘更多中华文明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