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印面临的挑战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符合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与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完全可以成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但是,打造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也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

(一)基础设施薄弱导致通道建设阻力大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属于次区域合作,涉及边境地区的跨境经济合作问题。通道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孟中印缅论坛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也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孟中印缅地区经济论坛研讨达成的交通走廊线路主要有三条,包括:北线,昆明—大理—腾冲—密支那—雷多—加尔各答,其中昆明至雷多段是“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从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再到班哨仅467公里。如果以昆明为起点,从昆明经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到班哨的公路里程数仅为1200公里左右,辐射人口多,建设成本低。中线,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密支那)—曼德勒—德穆—因帕尔—西隆—达卡—加尔各答,是2013年2月孟中印缅汽车拉力赛所采用的路线,也是目前最容易连通的一条路线。南线,昆明—大理—保山—瑞丽—腊戌—曼德勒—马圭—孟都—代格纳夫—科克斯巴扎尔—吉大港—达卡—加尔各答,这是四国连接深水海港最便捷的通道,所以从长远来说也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一条路线。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仅能将中印两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还能通过印度洋上的皎漂港、实兑港、吉大港、加尔各答等港口与太平洋上的北部湾连接起来,陆海联通将进一步促进亚非欧市场的联动,形成庞大的国际经济增长带。无论哪条线路,都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要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难度都不小,而且资金缺口巨大。

(二)中印互信缺失导致合作缺乏根基

“如果说绝大多数印度人对中国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恐怕不算是夸张。1962年10月至11月,喜马拉雅山下那场很大程度上是自讨的大溃败在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挥之不去。中国多年来对巴基斯坦的友善支持,以及日益强大的军事部署都使我们更为警惕。此外,一想到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将可能使国内外的印度公司破产,人们就不寒而栗。”[11]印度学者兰密施的几句话,道出了印度人对中印关系难以释怀的心结。

对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如果走北线,也就是恢复历史上威名遐迩的“史迪威公路”,印度最大的顾虑是边界问题,担心一旦开放东北部,与缅甸、孟加拉国、中国实现互联互通,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印度将处于不利的位置,增加政治与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果走南线,印度最大的顾虑则是地缘政治方面的,担心中国借助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在地缘政治之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中印之间除了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分歧和矛盾,更有同为新兴大国的中印崛起后的“战略竞争”,包括中国“西进”和印度“东向”的战略冲突,使得原本就薄弱的互信“雪上加霜”。虽然莫迪执政后,加大了经济改革的力度,力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趋势,可以说给两国合作带来机遇。但是,在经贸合作领域,持续逆差的存在,也是影响双边合作的绊脚石。尽管贸易逆差问题,在短期可以通过扩展投资领域和相互加大投资来弥补,长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加强贸易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来解决,但长期以来,由于互信度低,缺乏交流与沟通,双方难以达成可信且有约束力的合约,两国经贸关系始终呈现非合作博弈的态势,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动力不足。

应该说,随着印度与中国、孟加拉国、缅甸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经贸合作的动力增强,重建并恢复跨境交通,连接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机会将不断增大。印度虽然坐拥地缘优势,但想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和提高地区影响力,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实力。可以肯定,尽管中印之间存在分歧和争端,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印两国的政策着力点将在本国经济发展上,主要目标依然是维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便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毕竟政治和军事实力都有赖于经济实力。知名学者大卫·兰普顿将此战略定义为“以内导外”。[12]因此,合作是双方的理性选择。

(三)云南与印度东北部经济发展落后影响合作效率

“稳定和开放是破译未来之门密码的关键。这首先是指全球范围内综合竞争能力的普遍提高,而不是把社会上处于有利地位的成员推入被社会遗弃的角色。[13]”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由于云南是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一个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具有教育和观念落后、交通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民收入低和贫困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和城市化水平低等特点。

印度东北部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以及印度次大陆之间的交通要道,该地区包括印度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锡金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和那加兰邦等,其西南和东部分别与孟加拉国、缅甸相邻,西北与不丹接壤,北部毗邻中国。东北部地区总体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多数被山岭覆盖,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多,城市化程度低。

无论是中国西南还是印度东北部,虽然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占据着有利的地缘地位,但是两个地区同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通道沿线高山峡谷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需求大,建设难度大。虽然长期潜力巨大,但短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投入和产出极不对称以及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也是双边合作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地缘政治之争带来的挑战

长期以来,东南亚、南亚就是世界政治的敏感地区,也是各主要势力争夺的热点地区。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不断通过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来平衡中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使得周边国家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倚靠美国”的倾向更加明显,不同程度地实施“两面下注”的平衡策略以期获取更多的利益,无形之中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且,“中国威胁论”也是印度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中印学者投入了不少力量研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问题,而印度官方也表现出积极支持和共同建设的良好意愿,但印度政府的政策依然扑朔迷离,这与印度公众和舆论仍然走不出“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密切相关。事实上,对威胁判断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对方的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较少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双方战略意图的碰撞。比如,之前发生的印度和越南联合开发南海石油事件以及印度实施的积极对缅政策包括高达2亿多美元的对缅军事援助,是印度以越南和缅甸为主要目标的“东向战略”的具体表现,目的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出于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也加剧了印度的不安心理,毕竟印度一向都视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为印度的“势力范围”。[14]印度的“东向战略”和中国的“西向开放”战略再次碰撞,加剧了中印之间的竞争,促使中印之间的争端和竞争呈现由历史遗留问题的固定态势向地缘政治的动态趋势转化,增加了中印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