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印缅合作空间与推进机制

杨怡爽[1]

【内容提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所覆盖的区域需要一体化动力带来共同增长,但是其初始条件必然制约经济走廊合作的有效推进。因此,孟中印缅地区推进机制的安排,应当基于其现实合作空间。然而,孟中印缅地区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通过建立区域一体化制度来拓展合作空间的成本高昂且缺乏现实可行性。为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推进机制,不应当是“拟定”一个完美的区域一体化图景,并且按照该图景来规划区域合作的路径,而应当是为该地区提供作为基础制度环境的、急需的区域公共产品。这种基础制度环境和区域公共产品的稳定提供才应当是孟中印缅区域内各国的共同目标和主要收益,使孟中印缅区域合作成为长期的、具有自我延续和运转能力的国家间集体行动。根据这一点,发展援助、互联互通等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与开展贸易和投资同等重要,而边境经济区的合作将成为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孟中印缅地区 区域合作 区域公共产品 合作空间 推进机制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孟中印缅(BCIM)经济走廊居住了将近6.7%的世界人口,但其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左右。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印度总理在2013年联合提出建设BCIM经济走廊的构想,并把这一构想写进了《中印联合声明》里;2013年12月,BCIM地区四国联合工作组会议首次在昆明召开,四国政府部门官员、学者、金融等机构代表共同确定了联合研究框架和研究时间表,签署了“纪要”和“联合研究框架”等文件,这预示着该地区正以推进区域合作的方式,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之中。

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义,次区域经济走廊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内将生产、贸易和基础设施联合在一起的机制。但是,应当看到,BCIM经济走廊与其他区域合作不同,它建立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带,这也是BCIM地区的区域合作在其概念提出十多年后迟迟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这一区域需要一体化动力带来共同增长,但是其初始条件必然制约着经济走廊合作的有效推进。为此,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由BCIM地区初始条件决定的区域合作空间,以及不同的合作区间应当如何对应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BCIM经济走廊作为推进机制如何促进区域合作,探讨该机制应当具有怎样的动力机制、构成条件和行动逻辑,并且界定成员国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