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将“社会脆弱性—适应性”整合框架应用到城市边缘区研究中,以西安为研究区域,按照“关键扰动识别——社会脆弱性评价——社会脆弱性形成机理研究——适应性分析——适应性管理对策提出”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社会脆弱性及适应性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及研究视角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脆弱性—适应性”分析框架;其次,在界定西安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基础上,识别其主要扰动因素,深度解析外部扰动下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特征;再次,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街道办事处和失地农户两个尺度进行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评价,揭示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格局和群体差异特征,识别高脆弱区域和脆弱人群,探明不同尺度下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并通过对不同尺度社会脆弱性研究结果的“嵌套”分析,探讨社会脆弱性的尺度效应;复次,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快速城市化扰动下失地农户的适应模式,并对不同适应模式下失地农户的适应效果进行评价,从政府计划性适应和失地农户自主性适应协同层面揭示其适应障碍,探索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最后,提出促进城市边缘区有序转型与提高失地农户适应能力的适应性管理对策,为城市化和谐、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 研究内容

(一)构建社会脆弱性—适应性分析框架

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相关概念、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及研究视角,对社会脆弱性、适应性的概念内涵进行深入讨论,阐释脆弱性与适应性的一般关系、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的关联逻辑,在借鉴国内外经典脆弱性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适应能力为桥梁构建社会脆弱性—适应性整合框架,对社会脆弱性和适应性的构成要素、研究内容、动力机制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释。此部分为本书的理论基础,对应书稿第二章。

(二)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特征

基于近年来西安市空间城市化发展态势,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详查数据揭示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和演变特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界定西安城市边缘区范围。深入典型案例地区,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情况识别城市边缘区面临的主要扰动,从社会系统和社会群体两方面深度解析城市边缘区的社会脆弱性特征,为构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提供依据。此部分对应书稿第三章。

(三)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评价

城市边缘区作为兼具时空异质性、动态性、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其社会脆弱性特征很难通过单一尺度上的评价得以全面揭示,而多尺度评价是全面、系统探究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关键。本书从中观(街道)和微观(失地农户)两个尺度对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展开研究,在街道尺度上,通过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刻画西安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的空间格局,侧重反映脆弱区域的分布和等级;在失地农户尺度上,基于西安城市边缘区街道尺度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搜集第一手数据,测度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并对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的社会脆弱性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在于识别最脆弱群体,剖析社会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此部分对应书稿第四章。

(四)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形成机理

基于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深入分析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脆弱性产生的因果关系过程,探明社会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各街道空间单元和不同类型失地农户社会脆弱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尺度下社会脆弱性形成与演化的规律性特征,对影响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的政策、制度、管理、社会、经济等关键驱动因素进行总结概括和理论提升,并通过对不同尺度社会脆弱性研究结果的“嵌套”分析,探讨社会脆弱性的尺度效应,全方位、立体化诠释社会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实现对社会脆弱性纵向剖析的深入。此部分对应书稿第五章,是本书研究的核心。

(五)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户适应性研究

失地农户是城市边缘区适应快速城市化及其影响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主体之一,其适应性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失地农户个体—社会环境—政府决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家庭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等多种力量驱动。失地农户适应性研究包含了微观主体响应和宏观政府引导等不同尺度的内容,体现了自主性适应与计划性适应之间的互动、联结,因此本部分聚焦失地农户,旨在通过社会群体的适应性研究有效识别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切入点。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剖析快速城市化扰动下失地农户的适应模式,并对不同类型适应模式的适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影响适应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从政府计划性适应和农户自主性适应协同层面揭示其适应障碍。辨明外部干扰、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的交互作用关系,探索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最后提出旨在促进城市边缘区有序转型与提高失地农户适应能力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此部分对应书稿第六、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