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社會動盪生
旅行助紓緩
工業發展 農業式微
六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迅速,經濟騰飛,紡織業、製衣業、針織業、塑膠工業等均進入黃金時期,並以出口為主。當時因內地恢復向本港大量傾銷農畜產品,新界農民頗受影響,農業且一蹶不振,為了避免與內地貨物正面競爭,他們紛紛改種比較高級及多品種的農作物。另方面,大埔沿岸鄉村群面臨更大困難,船灣淡水湖的興建,令很多本來依靠山水灌溉的農田,因為水源被淡水湖的集水系統截去而缺水,難以種植。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發展「衛星城市」,徵收農地;另方面,從外地大量輸入農產品,令本地農產品難以競爭。例如新界的水稻生產,受到了泰國廉價稻米的衝擊而陷入困境。在這些情況下,不少年輕農民改往市區找工作,亦有部分農民離鄉別井,遠赴英國、荷蘭、巴拿馬、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謀生,造成很多村落逐漸荒廢,禾田變成野草叢生了。
暴動連連 政府應變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5仙,引發群眾多天示威,有人乘機搶掠、縱火。1967年連串的勞資糾紛引發反英抗暴示威,真假炸彈遍佈香港。晚間11時後,警方須執行戒嚴令,防暴隊會截查甚至扣留可疑人士,導致人心惶惶。
兩次暴動期間,旅行活動難免有所影響,有旅行隊將旅程縮短,提早散隊。有些旅行人士索性轉往離島露營;曾有庸社老行友稱,在動亂的上半年暫停活動,下半年才恢復大隊活動。
香港政府研究兩次暴動成因後,認為透過關心及改善民生可緩和市民不滿情緒,及減少與政府的對立;另外亦研究出暴動的根由,是源於城巿的擠迫和緊張的生活,影響了青年人的活力,無處宣洩。不少青少年的叛逆行為,是出自社會急速的發展,中下階層的市民文化水平較低,每日為口奔馳,疏於管教,引起了青少年犯罪問題。
港府隨即全面檢討施政方針,希望透過增加文娛康體活動及添設郊野康體設施,讓青少年在空閒時間多參與體育活動,從而令社會更為安定。因而後來成立了康樂體育局。此外,各福利團體亦致力於推動青少年活動的工作,讓青年健康地宣泄過度的精力。
1969年12月,香港政府舉辦首屆的香港節,漁農處也在1968年7月開設林務營以解決青少年問題。
此外,兩次的暴動是香港勞工政策發展的轉捩點。連串的民間騷亂和不安情緒,凸顯了自開埠以來本港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當中涉及勞工社群,港府意識到推動勞工政策改革的逼切性。不久通過了《僱傭條例》,僱員可以享受到一些基本保障,例如休息日、有薪年假、法定假日、有薪病假、分娩保障,以及防止歧視職工會的保障措施等。
旅行隊伍 生氣蓬勃
當香港政府牽頭帶動康樂活動之際,民間也積極推動旅行活動了。除庸社外,當時還有其他新崛起的旅行團體,如:1966年,杜國樑為聖公會聖匠堂籌組工友旅遊會(簡稱工遊會),後自組優悠旅行隊;1967年李君毅創辦山海之友;1969年鄭金釗創辦金釗旅行隊。後來又有友誼旅行隊、金峰旅行隊等。
1967年暴動過後,一些任職公務員、英美財團、銀行等港人,對左派多存有戒心,不敢參與工會的旅行隊活動,更不敢前往內地旅遊,怕影響日後的升官調職。甚至有傳聞說,有政治部成員混入旅行隊活動以了解實況。過了一段時期,這種隔膜才逐漸消除。
芸芸旅行隊中,山川、野馬、白象、激進、業餘、精武、金青等乘時而起。不過,由李君毅創立的山海之友可謂異軍突起,經常與未名社一起活動,形成日後開拓更多新路線的誘因。他曾於《良友畫報》、《海光雜誌》上發表多篇旅行文章,其中四大奇觀——「平洲奇石」、「大浪海灣」、「東海岩洞」、「帽山溪澗」便出自其手筆。他們長期租用海上遊覽社的中式豪華遊船(美人魚號),遍遊港境東海、西海、南海和東北海諸島。常採用旅遊車接送,登山臨水,拓展區域旅行,吸引無數行友追隨。

1968年7月20日,港九洋衣工會於咖啡灣海浴,文藝組演出革命歌舞助興。(莫殿欽攝)
1968年元旦,李氏率領山海之友攀「西狗牙」、「中狗牙」,不久又攀「東狗牙」、「西狗牙」,過「一線生機」,再攀「閻王壁」,上走鳳凰山頂。其後趁嶼路西通石壁大浪灣新村之便,開拓「從塘福谷經南天門登鳳凰山」、「海陸峰六路遊大澳」、「嶼北水鄉遊賞灣外有灣之陰澳與鹿頸」、「青山龍鼓灘厦村環走」、「大嶼山環走」、「浪茄三咀環走」、「糧船灣環走」、「清水灣半島環走」、「赤鱲角環走」、「長港東岸環走」、「高流灣到赤徑」等多條路線。
山海之友早期編印過小型報紙式的《遊蹤彙刊》,由杜國樑任編輯,圖文並茂,吸引更多的參加者。後來,山海之友、精武體育會,都有刊登旅行消息於《星島晚報》的攝影專欄上,有些消息字句用上「拍古村」、「漁舟歸帆景色」、「歡迎攝影行友參加」等字眼。1968年5月,《星島晚報》與天然有限公司合辦「旅遊在香港」攝影比賽,參加者非常踴躍。
為了促進各旅行隊的聯繫和加強推廣旅行的工作,遂有「港九旅行界」籌委組織出現了,包括華峰、勞青、新風、海峰、恆星、業餘等旅行隊,他們於1970年9月27日發起元旦會師嶂上。翌日晚,與其他旅行隊伍假紅磡雲慶樓舉行首次聯歡聚餐,目的是鼓勵各領隊互相認識,彼此交流經驗和促進情誼。
後來再會師時,有更多旅行隊參與。其後由於種種原因,約在1978年底便停辦了。

鳳凰山與西狗牙嶺

一線生機。遠處中央為茶壺咀及大東山。

行友險攀閻王壁(霍慶綿攝於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石壁水塘大浪灣村(霍慶綿攝)

從高流灣到赤徑,途中從狐狸叫眺望對岸的高塘口、大灘。背景右側為石屋山,遠處為馬鞍山。(霍慶綿攝於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西貢大浪灣(陳銘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