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

尽管我国学界对国际新闻报道的理解和定义多元化,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媒体开展有效的国际新闻报道活动。事实上,国际新闻报道一直是中国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较难界定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媒体和受众中形成的“国际新闻热”,但从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爱和中国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好来看,可以肯定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媒体和受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是本书之所以研究中国媒体进行国际新闻报道的缘由。

一、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新闻报道在西方媒体中遭受冷遇,美国1 500份主流报纸中多数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几乎已经消失。据统计,美国三大新闻杂志(《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国际新闻版面比例从1985年的22%降到了1996年的14%。三大电视网(ABC、NBC、CBS)的国际新闻报道则从1987年的40%降低到了1996年的12%。李良荣.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6.1996年以后,随着美国媒体的不断分众化,国际新闻报道的萎缩趋势进一步加剧,西方媒体驻外记者的数量不断减少。

虽然国际新闻在西方媒体遭到冷遇,但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却情有独钟,甚至表现出偏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热情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除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以翻译外媒国际报道为主),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专门致力于报道国际新闻的报纸,例如《环球时报》《世界新闻报》和《国际先驱导报》。

《环球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1993年1月创刊,原名《环球文萃》,1997年1月改名为《环球时报》。在创刊头五年,《环球时报》以年均7万份的速度迅速崛起,订户大部分是自费订阅。2006年《环球时报》改为日报,其最高发行量达到300万份。《环球时报》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0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刊发的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编发通稿,并多次被世界知名报纸转载。《环球时报》简介[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007/50011/3505604.html,2005.调查显示《环球时报》的读者以中青年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读者总数的89%,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环球时报》简介: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EB/OL]. http://auto.huanqiu.com/paper/2010-09/1072121.html?agt=15438,2010-09-03.

《世界新闻报》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最早面向市场的国际新闻报纸之一,由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是中国广电集团报刊音像出版集团的龙头报纸,每周一、周四出版,提供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和文化等领域的热点报道。作为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权威媒体,《世界新闻报》受到了政府高层、商界名家、学术权威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培养了一大批读者群,拥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该报发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和特约记者的优势,及时从前方发回最新和最权威的国际新闻报道。《世界新闻报》百度百科[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世界新闻报/13866?fr=aladdin.

《国际先驱导报》创办于2002年6月,是一张国际新闻周报,隶属于新华社属下的《参考消息》报社。该报依托新华社遍及全球的新闻采集网络,率先提出“大国际”的传播理念,树立了“新闻性、人文性与思想性并重”的新风格,贯穿“以中国的视角看世界,以世界的视角看中国,以世界的视角看世界”的编辑理念,即用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思维、世界的标准,观察、解读、记录中国复兴的进程,重点关注于国际时政、经济、文化的重大题材并进行深度报道。该报一直秉持“用权威影响权威”的思路,瞄准中国的政治权威、商界权威和文化权威人群,他们一部分是处于各领域的高端人士,更多的则是隐身于社会大众中的意见领袖。

《参考消息》1956年改版,为中国大陆能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以翻译转载世界各地的国际新闻为主,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目前仍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报纸之一,发行量最高时达700万份,是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日刊。《国际先驱导报》百度百科[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际先驱导报/2092137?fr=aladdin.

新华社原副社长、曾兼任《参考消息》总编的周树春(现为中国日报社总编辑)认为中国这类国际新闻报道专业媒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还正处在黄金时期,至少会出现两个“黄金阶段”:一是在2020年前,国际新闻媒体处于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在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培育国际意识和世界观念,中国公众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更加关注世界的变化,也会在意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二是2050年前,在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之前,由国际新闻媒体折射出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基本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受众对这类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的兴趣会持续高涨。周树春:中国媒体的世界观[EB/OL]. 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63580,2003-08-05.

(2)过去40多年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无论是中国国家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无论通讯社、印刷媒体或是电子媒体,不仅关注国际新闻报道,而且还不断加强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

新华社一直是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自1948年新华社在布拉格建立第一个国外分社以来,相继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驻外总分社,覆盖亚太、欧亚、北美、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下辖分社108个,驻外内派人员约600人,采编人员约470人,各类雇员约1000人,24小时不间断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及时准确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集通讯社供稿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经济信息业务、互联网和新媒体业务等为一体。新华社简介[EB/OL]. http://203.192.6.89/xhs/static/e11272/11272.htm.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建于2018年3月,由原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而成,目前开办了六个语种的七个国际电视频道,即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俄语频道;旗下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以44种语言面向全球传播,建立了完整的全球新闻报道网。2019年,总台成立了国际交流局整体协调对外交流合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媒体品牌形象塑造;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则是母语国际传播的全媒体平台。李宇. 浅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模式与创新升级路径[J]. 视听界,2020(1):25-29.

中文电视媒体也在不断增加国际新闻报道所占比重。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例,自2012年起,《新闻联播》开始改版,其中一项主要策略就是增加国际新闻比重,并以国际新闻专题报道和国际联播快讯两种形式呈现。总体上,以短消息汇编形式出现的国际联播快讯可以迅速和高效地为电视观众勾画出中国主流电视新闻叙事所需要的“世界图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对“国家”与“世界”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常江,杨奇光. 国家叙事中的世界图景[J]. 新闻记者,2015(3):48-54.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报道模式迅速在地方电视台中得到普及,如上海电视台还开设了像《国际瞭望》等杂志型国际新闻栏目。

报纸媒体方面,我国一些省市大报(如《解放日报》)都开辟了国际新闻专版,有些还占了大报新闻版的20%左右。全球重大国际新闻报道都会出现在这些大报的头版。有些县市一级的报纸也会报道国际新闻。

近年来,新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也同样活跃并迅猛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拥有诸多独特性,如时效性、数字化、互动性、内容多样性、个性化、传播空间大等。刘子靖. 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初探——基于百度指数数据的案例分析[J]. 中国出版,2015,6(11):56-57.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优势开辟国际新闻报道专栏,如新浪新闻网站就专门开设了国际新闻栏。诞生于2014年的“澎湃新闻”是一个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一类资质,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全媒体产品创新平台和全媒体服务运营平台。“澎湃新闻”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基本价值,每天生产超过300条原创新闻报道,已迅速成长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影响力在中国新闻网站中位居前列,国际新闻报道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澎湃新闻”下设《澎湃国际》栏目,滚动更新全球各地新闻资讯,旨在在碎片化信息中发现世界趋势。澎湃新闻官网简介[EB/OL]. https://www.thepaper.cn/about_paper.jsp.

二、中国受众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偏好

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爱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改革开放之前,国际新闻对多数中国受众来说,没有顺畅的获取渠道,甚至是一种与行政等级挂钩的新闻奢侈品。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传播格局也发生巨大变化。过去跟中国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而今对中国都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过去不关心国际新闻的受众今天变成了国际新闻的忠实受众。吴杰,吴乐珺. 国际新闻报纸仍有发展空间——《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访谈录[J]. 新闻记者,2007(02):18-20.

在报刊界,国际新闻在居民关注的各类新闻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国际新闻的读者群在社会团体中处于上升位置,甚至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李锐. 新闻期刊与精英文化国际观的建构: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J]. 青年记者,2007(10):57.多项调查也显示,国际新闻报道一直是我国受众最为欢迎和偏好的新闻内容之一。吕怡然,周岩. 国际新闻的贴近性[J]. 中国记者,2003(11):52-53.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初调查了12个大中城市居民对媒体内容的意见,结果发现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时事新闻的阅读率名列首位,达到62.9%,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刊版。郑敏. 时事报道工作存在的问题探析[J]. 新闻传播,2001(3):9.

2002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63.2%的居民最喜爱阅读国际新闻。调查还显示,80.3%的居民通过电视了解国际新闻,45.9%通过报纸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新闻的读者构成主要为25至39岁的年轻成熟男性,大专以上学历,一般为白领。这说明国际新闻报道专业报纸的读者群在社会团体中处于上升位置,占据社会主流地位,也显示出国际新闻巨大的广告价值。李希光. 谁在为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设置框架[J]. 中国记者,2002(09):14-16.2003年,《新闻记者》的刘鹏和陈红梅在上海9所高校中做了一项关于“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日报选择”的调查。这项调查发现,国际新闻报道也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信息。在调查列出的27类新闻信息中,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率位居第一,高达65.9%,超出国内新闻近20个百分点。该调查在解释上海大学生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好时,认为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国际新闻报道,而国际新闻报道所具有的较强新闻本位,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种选择意向。该调查由此得出结论: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主线为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可读性。刘鹏,陈红梅. 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与日报选择——上海大学生与大众传媒调查(一)[J]. 新闻记者,2003(02):12-14.

2014至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进行了调查,显示58%的男生和42%的女生会主动了解一件国际时事的发生始末,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关注国际时事很有必要性,且大多数大学生会对国际时事进行深入思考。该调查认为大学生是中国受众中较为典型的群体,从长远来讲他们的新闻选择趋向代表着中国受众的主流趋势,因此他们对国际新闻的偏爱突显了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包燕玲.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 商,2016(28):77.

在广播电视界,以2014年收听数据为例,在收听率最高的30个对内广播栏目中,以国际新闻为主体的环球资讯广播栏目占到17个。环球资讯广播针对的主要受众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关心政治、经济、文化,并对该类信息有较大需求。如今国际广播的受众层次侧重精英群体,这样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但在各自的领域具有影响力和决策力,在舆论引导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传播能力,因此,国际广播也可以通过精英群体影响到广泛的受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研究报告[EB/OL]. http://www.doc88.com/p-9873582777887.html,2017-01-02.

三、“国际新闻热”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9年12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8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EB/OL]. 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2193_674977/,2019-12-30.,在我国政府承认的国家中,目前只有26个国家还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全面融入世界的时期。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中国已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也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刘笑盈. 中国对外传播:从报道中国到报道世界[J]. 对外传播,2018(11):4-7.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在日益增强,在国际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力、引领动员能力以及斡旋运筹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合作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中国不再是置身于国际体系之外的旁观者或疏离者,也不再是国际秩序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甚至是引领者。正如德国外交政策组织研究所所长艾波哈德•桑施耐德所说:“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峰. 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 新视野,2015(06):101-105.

在科技方面,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从资金、论文、人才等多方面看,中国科技实力正迅速提升。美报告称中国科技实力迅速提升[EB/OL].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124/c1002-29784998.html,2018-01-24.一大批如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科技成果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许峰. 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 新视野,2015(06):101-105.曾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的万钢表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入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新华网.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EB/OL]. http://www.most.gov.cn/ztzl/lhzt/lhzt2018/mtbdlhzt2018/201803/t20180306_138429.htm,2018-03-06.

在军事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作为核大国,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声明不首先使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许峰. 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 新视野,2015(06):101-105.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使用武力,主张通过对话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维持地区局势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中国坚持无核才能和平,对话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共赢。王毅:中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立场绝不动摇[EB/OL]. 中国网(2016-03-08).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08/content_37966134.htm.中国军事力量增强意味着捍卫和平力量的增强,这种军事影响力的正义性与一些国家把军力当成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棒”有着本质不同。许峰. 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 新视野,2015(06):101-105.

在文化方面,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与97个国家签订了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并在海外82个国家设有96个使领馆文化处。中国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世界的86%人口)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热”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汉语,阅读中国书籍,观看中国影视剧、听中国故事、品尝中国美食、练习中国功夫蔚然成风。许峰. 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 新视野,2015(06):101-105.

伴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话语体系的重构,中国在世界传播体系中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传播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十亿”概念表明世界的新增网民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现在世界40亿网民中的三分之二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网民大多是年轻人,而中国的网络普及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由此可见,我国的信息传播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刘笑盈. 中国对外传播:从报道中国到报道世界[J]. 对外传播,2018(11):4-7.在新媒体时代,基于国际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性,受众对信息索取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也表现出很强持续性。刘子靖. 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初探——基于百度指数数据的案例分析[J]. 中国出版,2015,6(11):57-61.

(二)中国受众需要更多的外部信息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封疆政策,闭关自守,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这种长期的封闭状态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几乎完全中止,因此在近代历史上无法与世界飞速发展保持同步。于是,当清朝中晚期国门被迫打开时,国人突然发现中华民族已经落后。为了能摆脱这种局面,近代200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追求外部信息(主要是来自西方的信息),以求洋为中用。

这也许是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起源的最原始动力,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一批中文报刊(如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多数内容以国际内容为主。尽管中国近代政治风云变幻无常,但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媒体中的这种主导地位却一直保留至今,只是其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有所不同而已。白润生. 中国新闻通史纲要[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7.

本书认为目前中华民族对外部信息的追求和对国际新闻报道的这种历史情结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国际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同发展时代,但这种对外部信息需求的国际性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且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有效联动,因此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受众对外部信息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间人员、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加剧,各种外部信息不断涌入,对中国社会的各种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构成了直接冲击。在与外部世界交汇与碰撞同时,中国社会重新获得了同世界对话的机会,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国际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他们更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变化,寻找自身在世界坐标中的位置。杨欢,刘笑盈. 从世界新闻报的实践看我国国际新闻类报纸的生态环境[M]//蔡帼芬,刘笑盈. 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我国的各界人士,尤其是经济界人士需要了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金融、证券、期货、汇率、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形成合理的经济决策。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受众已不满足于局部的报道视角,更希望了解某一经济信息与大趋势之间的关系。唐宋. 财经新闻报道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 国际新闻界,2003(06):24-27.“中国经济生活与全球经济相关性日益提高,无论是席卷全球的并购狂潮,还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这些在遥远国度里发生的新闻也同样成为国内的关注焦点。如果说原先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只与政府部门有关系的话,现在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甚至是个人,都在密切地关注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走势,全社会的财经敏感度普遍提升。”唐宋. 财经新闻报道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 国际新闻界,2003(06):24-27.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原本看起来与中国完全无关的国际新闻也越来越与我国利益密切相关。比如2011年美国和北约联军滥用联合国安理会禁飞区的决议,对利比亚实行狂轰滥炸,达到了政权更替的目的。这起初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国际新闻。直到中国成功从当地撤出逾3.5万名中国工人时,很多民众才第一次了解有如此多中国人在当地工作,才知道利比亚局势实际上也与中国密切相关。此外,2018年美国共发生94起校园枪击事件,创了纪录。这类国际新闻现在也会引起中国民众的关心,因为他们的子女或亲朋好友可能就在新闻发生地读书或旅游。甄翔. 2018年美国共发生94起校园枪击事件破纪录[EB/OL]. http://news.sina.com.cn/sf/news/hqfx/2019-02-01/doc-ihqfskcp2308194.shtml,2017-01-02.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变化都可能对中国产生影响,如美国总统选举、英国“脱欧”和非洲国家政局都会与中国利益相关,都会对双边及多边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我国受众也会更加关注外部国际信息。陈卫华. 国际新闻报道的机遇与挑战[J]. 对外传播,2018(11):17-19.

(三)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引导国际舆论的需要

在国际传播研究中,话语权是出现频率甚高的词。传播学者郑保卫指出,话语权就是公民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胡百精. 危机传播管理[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话语权就是谁能通过话语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它由表达权、知情权、平等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成,其核心是谁拥有表达权,就是谁有权说话,谁的声音能被传达。但昭彬.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媒体国际话语权是指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的传播能力、主导能力、控制能力及影响力,包括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政治操控能力以及理念价值观贡献能力等。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实质是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具备的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敖阳利.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 新闻世界,2016(03):94-96.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国家都争着发出自己声音,但传播实力的差距导致弱势国家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不仅丧失话语权,甚至民族国家安全也备受威胁。由此可见,国际舆论对国际关系、重大国际事务、国家对外政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龚婉祺,李喜根. 做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舆论研究[J]. 对外传播,2018(04):29-32.

通过70年的努力,我国的对外话语权已有较大提升,尤其是我国国家媒体对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已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新闻对内宣传新气象。中国记者前往现场,并深入研究当地问题,做出了越来越有力的独立新闻作品,使中国国际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强,不仅避免了跟着西方走、被外国误导的风险,而且主动设置选题、主动发声,在舆论战线上与外国势力针锋相对、中国媒体也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焦翔. 主动发声,防止国际新闻被误导[J]. 青年记者,2016(24):11-13.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话语权仍处于弱势,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仍显单薄。不断强化我国国际新闻报道也是我国扩大国际话语权、引领国际舆论场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