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福利绩效研究
- 何贝
- 1762字
- 2025-02-21 16:40:09
前言PREFACE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动中国经济实现奇迹式增长,但与之相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困境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协调发展问题,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资源利用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但居民对现有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治理效果的满意度仍然不高,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当下制约居民福利提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生态效率观点,通常以经济增长作为最终产出衡量,以帕累托最优作为评判准则,重点强调经济增长的“绿色化”改进。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民众福祉,城镇化发展过程也应“以人为核心”,因此只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投入,就会使得经济快速增长掩盖诸多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福利绩效,作为近年来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视角和分析工具,体现了生态环境投入转化为人类福利水平的效率,是从社会福利角度对生态单一经济效应的反思与突破,能够综合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福利绩效提升,不仅要求有效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直接消耗,提升生态环境利用效率,而且应以提升民生福祉为价值标准,促进社会公平及包容性发展,进而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与社会福利的脱钩式发展。因此,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自然增长边界的背景下,以较小的生态环境投入获取最优的居民福利产出,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中国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进程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考察中国不同省份生态环境投入与居民福利产出二者之间协调度,综合评价不同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实证检验了城镇化不同维度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剖析现有政府治理手段产生的生态福利效应,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作用机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手段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借鉴了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主观福利评价方式,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运用Ordered Logit及Ordered Probit等微观计量方法,创新性采用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引入生态福利绩效相关研究中。本研究在内容安排上共分为8章,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第1章为绪论,主要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厘清研究思路与架构,梳理主要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并阐述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该章首先廓清生态福利及城镇化基本概念,梳理研究所涉及的生态福利及城镇化基础理论,并从生态环境与人类福利、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城镇化与生态福利、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与生态福利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第3章为生态福利发展状态分析。该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环境投入指数(REEI)和居民福利产出指数(RHDI),基于测算结果构建生态福利发展状态分析框架,考察分析不同省份生态环境投入与居民福利产出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4章为生态福利绩效综合评价。该章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非角度Super-SBM模型及DEA窗口分析法,测算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表现进行地区差异性分析和收敛性分析,从多个角度描述解释了不同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
第5章为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该章采用第4章生态环境福利绩效测算结果及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类面板计量回归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不同维度,剖析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作用。
第6章为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的生态福利效应实证分析。该章采用第3章REEI指数及RHDI指数测算结果、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及CGSS(2003—2013年)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类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和多种微观计量回归方法,剖析现有政府治理手段产生的生态福利效应,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作用机制,并将现有政府治理手段置于中国式分权制度背景下,从居民满意度的角度对其实施效果加以探讨,对政府治理的生态福利效应做进一步补充分析。
第7章综合第3章至第6章的研究成果,从治理宏观环境优化、治理网络结构完善、治理政策体系创新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相关政策建议。
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该章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可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