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 赚取功德,人分三六九等
- 作家dtHIxq
- 1759字
- 2025-02-11 09:29:24
将近不惑,对人性的认识还犹如懵懂少年,一知而半解。从儿时朗读《三字经》就知:人之初,性本善。方知人性是善良的,加之父、祖辈一生与人为善,我也养成与人为善的习惯。
我与人为关,却收获的却是诸多欺骗和不公,正如古人所言: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不断深思:是我做得不够好,还是我认为?
也不断地问自己:人性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我却无从回答。
我没有答案,就只有从身边的人去寻求答案:祖父一生与人为善,虽经历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但在出殡之时苍天以雪相送,也可谓是寿终正寝。诠释了“善有善报”。
心中的善念慢慢的占据我的灵魂高地时,去被一道恶狠狠地声音打败:“如果说善有善报的话,为何世人恶徒众多,却能靠祖荫和父辈之能屡屡逃脱法律的制裁,逍遥法外。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心中的善念也在极力反驳道:“恶念,你所说的情况确实属实,也仅仅只是极少部分而已。但最终,他们还是难逃法律的制裁。虽然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华夏九州悠悠历史,上下五千年,在民族兴盛时,涌现了许多兢兢业业的践行者,默默无闻,这是不是善行;在民族危亡时,也涌现了许多无畏无惧的牺牲者,舍身取义,这是不是善行;在文化传承时,更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的引导者,薪火相传,这是不是善行。。。。。。。”
“恶念,我也认可世上的恶行是杜绝不了的,恶行它一定存在世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即合理。因为天地分阴阳,阴阳为两极,有善行就有恶行。见义勇为者,救众人而抢手伤(杀)一人是不是善行,救一人而陷众人于不安是不是恶行。因此,阴阳仍万物之母。更有人说:‘世界本是矛盾所在,因善念生善行,恶念衍恶行。’”
恶念此时似乎无话可说,但又欲言不止。。。。。
沉吟片刻,恶念又厉声道:善念,你太理想了,然而现实却太骨感了。世间存有诸多恶徒,终身行小恶,却寿终正寝,衣食无忧。这是否是在引人为恶吗?也有很多善行者,行善事却被恶果缠身,家无宁日,妻离子散,你又作何解释?
善念此时心如止水,慢条斯理的答道:“你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所以需要我们去惩恶扬善,让恶行无所遁行,让善行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我们倡导世人行教化之道,教化世人为善,行善、惩恶,,让罪恶无培植之土壤,是为大功德。”
恶念终于偃旗息鼓,无奈退场。
短暂的时间里,我茅塞顿开,似乎明白了人性的真谛:人呱呱坠地之时,犹如白纸一张:
人的性格养成仿佛是画家在作画,画家以社会为颜料,浸染出各种各样的画卷:有杂乱无章,或井然有序;有绚丽多彩,或黯然失色;有心旷神怡,或胆颤心惊。
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是为培植善行之环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为教化善行之言行;以善促善,惩恶罚恶,是为弘扬善行之高地。
因此,在我们那幽谧的心灵深谷,善恶如并蒂双花。善,宛如破晓曙光,穿透尘世雾霭;恶,则似隐匿暗流,稍不留神便拖人下坠。
其实,善行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因为生计奔波而未驻足欣赏。请且看那市井街巷,点滴善举如繁星耀目。寒冬腊月,有暖心店主为环卫工递上热茶,暖了身躯,亦驱散人心寒意;幼童迷路啼哭,路人纷纷驻足,耐心安抚、帮忙寻家,用爱织就守护之网。这些平凡善举,是人性至善本能,唤醒我们心底柔软。
教化行善,需以故事为舟。讲述古贤仁人赈济灾民、舍己为人,如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倾财助力学子、抚恤孤弱,其德馨千古流芳;也谈今朝楷模,支教老师扎根偏远,为山区孩子点亮知识烛火,以青春换希望。故事如锤,叩击心灵,让善念生根。
而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深感责任重大,以身先垂范,利用学校这一块育善的沃野,课程植入品德教育,从孔融让梨的谦逊到雷锋助人的无私,以童真视角解读善的力量。
为人子,孝敬父母,为父母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为人夫,举案齐眉,琴瑟和谐;为人父,严慈相济,助其快乐成长。家庭更是善之摇篮,长辈言传身教,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孩子在爱中成长,自会将善传承。
于社会大舞台,善举需褒扬激励。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善行有荣誉加身、保障兜底;媒体聚焦凡人善举,以镜头捕捉温暖瞬间,让善意如涟漪,激荡更多人心。当行善成为风尚,人间处处皆春,再深的暗夜,也会被簇拥的善火照亮。
此时,我方才明白人性,也渐渐明白如何行善积德,也知道利用正确的途径惩恶也是扬善。
倏然,我灵魂深处突然响起一道声音,让我震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