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功能研究
- 吴术燕
- 1713字
- 2025-02-17 11:07:11
第二章 《史记》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
当我们讨论《史记》中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功能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来关注作者的叙述行为,在普林斯的《叙述学辞典》(2011)中,叙述行为(narrating)包括三个方面:“1.对一个或更多事件所进行的讲述或陈述。2.话语(与故事STORY相反)。3.叙述中表述叙述活动、起因、目标和语境的标记(与被叙相反)。”[1]很明显,司马迁对历史的叙述属于第一个方面,司马迁以人物为核心,讲述多个历史事件。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叙述”的含义,《叙述学词典》中的“叙述(narration)”有多种含义,我们概述如下:“1.叙述世界/叙事;表述一个或更多事件的话语。2.叙述产品;一系列情境与事件的详述。3.讲述TELLING,在托多罗夫的话语体系中,叙述之于表述REPRESENTATION犹如讲述之于展示SHOWING。4.话语DISCOURSE,在里卡都的话语体系中,叙述之于虚构作品FICTION犹如话语DISCOURSE之于故事STORY。”[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由此我们能确切地知道,司马迁并不是在单纯陈述,而是有自己的态度包含在所陈述的内容之中。因此,司马迁的叙述行为实质上是“讲述(TELLING)”,而这种讲述对后世的叙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司马迁的这种叙述行为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那么这种叙述行为本身一定蕴含有效的机制。对于叙述的结构或者叙述的机制,有人提出“叙事语法(narrative grammar)”的概念,《叙述学词典》中这样阐释“叙事语法”的概念:
“叙事语法是由有序的规则RULES组合相互关联而形成,用来解释(结构方面的)一组特殊的叙述,或全部和仅仅可能的叙述组合的一系列陈述STATEMENT和公式。叙事语法可能最终由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1)有限数量的一些(重写REWRITE)规则RULES,该规则导致所有被叙情境与事件序列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S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S的建立;(2)解释这些结构的语义成分(描述总体宏观结构和具体微观结构内容特征);(3)有限数量的一组(转换TRANSFORMATIONAL)规则RULES,该规则对阐释性结构产生影响,并对叙述话语(时频FREQUENCY、节奏RHYTHM、速度SPEED叙述者介入,等等)作出解释;(4)一种实用性成分(详细说明影响处理、可讲述性TELLABILITY以及前三部分语法对作品合适性的认知和交际因素);(5)一种表达成分,为由其他成分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某一特定的表述(例如书面英语)媒介留出余地。”[4]
通过对叙事语法的了解,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对叙事语法理论有重要影响,我们虽然不探讨《史记》的叙事语法,但会借鉴其方法来探讨《史记》的组构模式,我们将从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这一角度来剖析司马迁叙述行为的内在生成机制,从而继续讨论语篇模式构建和与语篇识解。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语篇衔接功能主要针对语篇内部而言,并且主要是从语义角度进行分类。Halliday和Hasan(1976)的照应性理论区分了外指(exophoric)和内指(endophoric),外指指向语篇外的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内指指向语篇内部,我们这一部分所论述的语篇衔接功能,不同于Halliday和Hasan的研究,我们侧重于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关联以及对语篇结构的影响方面,从这个角度,我们总结分析出“是时”“当是时”“当是之时”“此时”“当此时”“当此之时”“是日”“是岁”“是年”“是后”“自是后”“自是之后”“其后”这13个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主要语篇功能是:顺承连接、转换视角、导引解说、引入事件、引入人物、总结评述上文、补充说明时间以及构成因果关系。顺承连接指连续叙述某一人物的活动或者某一事件的发展进程,转换视角指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某一事件,导引解说指引入解释或说明相关信息,引入事件指在原有叙述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事件线索,引入人物指在原有叙述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人物线索,总结评述上文指对已知人物信息或事件信息的评述或主观态度表达,补充说明时间指事件后具体时间信息的补入,构成因果关系主要指上下文在叙述中形成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或者前果后因。对于导引解说和补充说明时间这两个语篇衔接功能需要特别说明,补充说明时间这一语篇衔接功能可以并入导引解说这一语篇衔接功能之中,但因为补充说明时间特别突出了“时间”信息,并且基本上都是在事件之后对时间信息的补入,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为一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史记》中的这13个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衔接功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