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企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上海企业教育研究丛书)
-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组编
- 2007字
- 2025-02-20 22:01:01
前言
在国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上海企业教育经历改革、转型、发展,进入现代企业教育,使企业教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它最鲜明的特征是自主性。现代企业教育是具有企业个性的教育,但它又同国家的教育体系相衔接,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在企业这个特定工作领域内的延续和发展。
上海企业教育的实践已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现代企业教育是具有强大而鲜活生命力的一种成人教育供给。现代企业教育是企业职工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提供者。它的教学对象面向全体从业者,包括企业内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它的教学内容是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是由企业员工保持和发展职业生涯的需求所决定的,是由企业知识资源的积累与传承的厚度、广度所决定的。现代企业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各类教育,是因为有企业核心知识作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的胜任能力为主体,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分解不同的岗位职业发展模型及所对应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从低端到高端形成梯度,形成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建立胜任能力模型,完善、提升各类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和素质要求,形成相应的培训要求、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直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直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现代企业及其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大学、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等)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提供着这些教学活动。因而,现代企业教育客观上已是拓宽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企业教育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需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四个重要观点:“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企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教育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推动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正在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展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决定了终身教育可能达到的水准与程度。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要共同努力,使现代企业教育内化成推进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固化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职工教育的企业培训部分和市场培训部分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面向全体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真正体现政府宏观指导,行业、企业自主管理,社会多元参与,能覆盖所有企业、所有从业者,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为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目标,完成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的新任务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将进一步指导、推动上海企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有助于推进企业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面对全体员工要开展年复一年的教育培训,现代企业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递进性、实用性要求很突出,客观上需要有一支专门从事企业教育的专职人员队伍。《意见》要求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就能进一步明确企业是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主体,推动企业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使之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队伍。
第二,有助于推进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涵建设。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是现代企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企业开发的培训课程和自编的培训教材是现代企业教育供给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提供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教育培训与学习成果的认可程度,以及和其他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效果。《意见》支持企业内设教育培训机构建设,能促进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大力推动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涵建设,尤其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重点推进原创性的、填补空白的企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具有企业知识的内训课程与教材,以及生动、多样的网络教育课程与教材,推进企业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的固化,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促进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大学发展。
第三,有助于促进职工教育培训成果和工作场所学习成果认证的探索。职工教育培训及其成果和工作场所学习及其成果具有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开展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对企业员工在工作场所的教育培训与终身学习具有重复的吸引力与驱动力。《意见》要推进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就能促进认证工作的探索与实施,使之成为通畅技术技能成长的重要渠道,成为完善面向全体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
上海的企业教育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必须继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劳动者,进一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