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六道轮回图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依一定的条件生灭变化。

佛教运用这一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形成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

而六道轮回图正是这一学说的直观体现。

“轮回”一词中的“轮”指的是车轮,“回”则象征着车轮的转动。

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众生生死流转、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犹如车轮一般,不停地旋转。

在六道轮回图中,抱持轮盘的蓝面巨人是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

“无常”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在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规律。

佛教将这种瞬息万变的现象称为“无常”,并将其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控生死轮回,以此象征大千世界的一切皆不永恒。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死咬住轮盘,长长的双臂紧紧钳住轮盘,象征着业力的不可逆转。

也就是说,业力所导致的报应和遭遇不以众生的意志为转移。

六道轮回图共分为四圈。

从内到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修行者,从他的心际射出六道佛光,将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这体现了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

也就是说,众生的一切善恶行为都是由思想意志所推动的,发什么样的心,就会导致造什么样的业。

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中轮回。

佛从不认为宇宙间有任何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

发善心就造善业,得好报;发恶心就造恶业,得恶报。

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

这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

天道是一个由谷欠界、色界和无色界天共同构成的神圣领域。

谷欠界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其中的生命全部诞生于莲花之中。

这些生命体拥有超凡的特质,他们的身体能够自然散发出耀眼的大光明,寿命长达数劫之久。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们终日沉浸在无尽的嬉戏与享乐之中。

然而,这种极致的享乐生活也伴随着潜在的危机。

只有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或者在与阿修罗展开激烈战斗之时,他们才会感受到痛苦的滋味。

色界和无色界中的生命,其福乐程度远远超过了欲界。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摆脱痛苦的困扰。

阿修罗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这里的生命拥有极大的福报,寿命极为漫长,并且智力超群。

然而,由于他们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妒忌和瞋恨,他们始终无法真正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阿修罗道与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被称为“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