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开源实践之旅:基于红帽客户的开源建设实践案例
- 刘翔 任卫海等编著
- 14字
- 2025-02-21 15:44:22
第1章
Chapter 1
开启企业开源之旅
1.1 现代企业为什么需要开源软件
1.1.1 现代企业的变化
工业时代前期,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规模化、大批量地生产产品,这个时候的解决办法也很明确,即快速复制成熟稳定的生产方式,建立大量类似的生产线。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需求开始升级,市场变得多样化,而不断扩张的工业化的生产能力,还在不断制造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的Molins公司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柔性生产的概念,即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柔性生产的领域和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浪潮汹涌而来,许多国家制订了旨在提高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计划。为重新获得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政府把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瞄向21世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的雅柯卡研究所(Iacocca Institute)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组织了百余家公司,由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德州仪器公司、AT&T、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公司和国防部代表组成核心研究队伍,共同研究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此项研究历时三年,于1994年底提出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的理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敏捷制造已经不只是一种理念,现代企业从业务战略、生产组织到产线加工,都能看到敏捷和柔性的结合。
1. 业务战略
当今企业中有很多跨界的商业模式,比如互联网企业造车、体育运动企业推出咖啡、家电制造企业试水预制菜。在多元化商业时代,打败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同行,很可能是跨界企业。要成就百年企业,不仅需要自身优秀,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依靠新的治理模式、敏锐的视角、稳健的管理和卓越的执行力,紧跟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方式和业务领域,成为敏捷型企业,才能屹立百年不倒。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小米、海尔等制造业企业,以及大多数全球领先的IT、金融、电信企业都在执行敏捷型战略。
2. 生产组织
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全世界口罩供应不足,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比亚迪,抽调了3000名工程师,用7天时间完成了口罩机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每天可以产出5~10台口罩机,在不到30天的时间内建成了100条口罩生产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厂。除此之外,家电行业的美的和格力、代工厂富士康、生产净水器的安吉尔都快速建立起口罩生产线。这些原本不同领域的制造企业,都做到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产线建设、原材料采购、口罩生产认证等一系列生产组织工作,并将这些口罩销往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
3. 产线加工
如今市场环境已从大众化消费时代进入小众化消费时代。在大众化消费时代,产品高度同质化,企业只专注于抢占市场份额,而在个性化的小众消费时代,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前的汽车生产过程。很多汽车企业现在可以在同一条产线上同时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前后车型都可以不同,配置完全来自用户的订单。通常装配一辆汽车需要2000~5000个零件,从车身颜色、轮胎到内饰、座椅都不尽相同,粗略估算一下,这些配置会有上百万种可能,只要有一个差错,生产线的装配就要中断。这样的企业除了柔性,还需要实现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这在传统生产模式下是无法做到的。
敏捷制造和柔性制造在各行各业广泛存在,随着“精益生产”的出现,消费产品市场迭代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不仅生产制造领域的企业在尝试转型,电子商务领域兴起的C2B、C2P2B、C2M模式,家居领域的全屋定制,运动品牌的球鞋定制都是现代企业转型的尝试。
随着2011年数字化转型这一概念的提出,企业的敏捷和柔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2013年的汉诺威博览会上,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欧盟在2021年就已经开始发布工业5.0的概念,数智化发展越来越强调工业与整个经济-科技-社会体系的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和人机协作将被大量引入生产制造领域。工业5.0模式的优势在于使定制化更具潜力,也更容易诞生全新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