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丹凤楼

  • 窃国
  • 一只懒狗
  • 2968字
  • 2025-03-28 20:28:06

那晚杨守宗喝了酒,也醉得厉害,出了青楼大门后,碰巧不巧又看上了一个女人。

那女人有夫之妇,当然不会从,一番纠缠后,自感颜面尽失的杨守宗恼羞成怒,指使手下人打了个那女人。

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人看不下去,挺身而出为女子仗义执言,指责杨守宗败坏军中法纪,完全是给羽林军丢脸。

结果可想而知,也被打了,因杨守宗下手过重,竟被打死了。

杨守宗毫无愧意,企图以一百两银子了事,甚至还威胁被害人家属不准报官,否则就要他们好看。

肇事者是杨复光的义子,故而京兆尹和五城兵马司在得知此事后都不敢管。

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被害人的家人岂能轻易罢休?

在上访京兆尹和五城兵马司无果后,被害人的结发之妻又在紫薇大道上拦了当朝宰相徐太岳的车架,结果没等她见到徐太岳,便被队前士兵以冲撞宰相仪仗的罪名打走了。

后来,这女人又告到了御史台和督察院。

一台一远的御史言官得知这个情况后欣喜若狂,认为这是一个干掉阉宦的好机会,于是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十七名台院言官一起上奏,将这件事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不可收场。

杨守宗先是被羽林军除名,在御史台和督察院的推波助澜下,杨守宗又被贬到一个偏僻之地当团练。杨复光教子无方,被罚俸一年,同时遭到了天宪帝的严厉训斥。

如果事情只是到这,杨复光根本不会与刘仙之、刘道之、刘疑结仇,但偏偏事情没完。

因为被害人的妻子对这个处理结果不满意,甚至可以说失望透顶。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杀人的代价仅仅只是贬官,那也太低了。如果肇事者是官宦之子就能免死,那老百姓守法的意义又在哪里?

朝廷搞双标,杀人者不能偿命,绝望之际,有人对这个女人说,或许你可以去找摘星楼试试,只要付出一定代价,摘星楼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托人介绍,女人与摘星使者见了面。

女人哭诉了情况,这位摘星使者听完后,说三日后给这个女人一个答复。

这桩委托被接见这个女人的摘星使者写成了卷宗,然后交给楼主刘疑裁定,本就对此事知情的刘疑阅毕后,欣然准之。

杨守宗离京后不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

摘星楼做得很干净,可杨复光还是知道了,于是自此就和临江公主对上了。

天宪帝修仙修得最厉害的那段时间,刘疑在灵道宫负责炼丹大业,而杨复光正是灵道宫的总管太监,二人算得上是合作共事的同事。

杨复光与她有杀子之仇,如今她就身在灵道宫,有主场优势的杨复光岂肯放过这个好机会?

光是偷偷在天宪帝面前打小报告,杨复光就干了好几次,有时候甚至还会凭空捏造,构陷栽赃刘疑。刘疑本来不予理会,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随后的日子,二人在朝野里外屡屡展开政治交锋。

刘仙之、刘道之与刘疑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是关系十分亲近,所以他俩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按理说,这个时候天宪帝应该下场调解,但他就是放任不管。于是,刘疑、刘仙之、刘道之与以杨复光为代表的宦官群体的冲突愈演愈烈。

朝会攻讦、构陷栽赃、暗中行刺,所用无不其极。

桩桩件件,都是轰动朝野京城的要闻。

直到天宪帝驾崩,二人的斗争才停息。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刘玄继位,两人都失去了靠山。

刘疑知道刘玄猜忌多疑,冷血无情,并不相信自己这个姐姐,于是远离朝堂,悄然隐退。

杨复光也是同样的心情,他迅速交出手中权力,向刘玄表示效忠,如果不这样做,等待他的就是死,或者离宫成为无业游民,然后被仇人弄死。

两人失势,斗争停息,但不代表仇恨会消失。

刘玄重新起用临江公主后,临江公主权势比之天宪一朝不但没有减损,反而日渐重大,甚至被天子委以行军大总管,总督一州军事。

到了定初二年,临江公主已经入朝参政。

她的实力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落魄的杨复光,可谓位高权重。

杨复光知道,自己已经不配成为她的敌人。

但二人之间的仇恨会消失吗?不会。

临江公主现在可能是因为有所顾忌,所以没对自己动手,那以后呢,以后的事谁说得定?

如今龙武军兵变,打着诛杀临江公主、何谋全夫妻的旗号,在杨复光看来,如果能趁此良机除掉临江公主,那自己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另外,陈长廷、洪相封、梅印之等人对手握大权的司礼监也不满,至于起因经过,也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说清的。

总之,说到底,皇宫里的人也不是一条心。

话分两头,说回原题。

杨敬晖率领龙武军愈发逼近了,刘玄见冯太监等人没一个愿意当先而出,不禁怒从心头。

正欲发作时,一个黑影直冲而来。

临到最后几阶石梯时,黑影手中长枪突然对准皇帝,猛然飞掷而出。

当的一声,长枪从刘玄头上飞过。

伴随着这声清响,刘玄脑袋上的兜鍪不翼而飞,巨大的力道震得刘玄头晕目眩,嗡嗡的声音旋即在耳中响起。

“陈长廷,冯几术!”

刘玄按着发冠,狼狈往后退去。

听到皇帝这声暴喝,冯太监急忙抢先上前,跨步挥手,袖中大手奋力推出一掌,正是归元真气。陈长廷持剑迎了上去,将那黑影打落后,便与之激战起来。

望着那密密麻麻的龙武军士兵,看到愈发逼近的杨敬晖等人,领头的几个太监对视一眼,随后七手八脚地扶着受惊的刘玄往后殿撤去。

龙武军占领了宫门,封闭了皇城,外面的援军一时根本进不来。

如果仅靠这些为数不多的铁鹰卫士,那继续留在长乐宫就是坐以待毙。

所以,这些宦官要带皇帝跑。

半个时辰后,皇帝车驾出了丹凤楼。

同一时间,离丹凤门楼不远的地方,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皇帝的仪仗已经过来,当火把照亮丹凤门内外时,昏黄火光映照出来的,是城墙下一群整整齐齐的人影。更远一点的地方,队列整齐的精悍禁军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周延益从欧阳光手里拿到太后懿旨后不久,接到了皇帝想要出逃的消息,于是立即叫上人赶在前面拦截。

宦官、铁鹰卫士、陈长廷等信臣拥着皇帝,从丹凤门鱼贯而出。

周延益从黑暗中走出,而他背后还跟着很多人。

有他幕府中的诸多幕僚,临云宗的一些掌权人,曾经在各地任职的文武要员。

还有六部有司要员,一台一院的御史言官,太常、光禄各寺大员,青杨郡王、隆国公、安平侯、永昌侯、南安侯、定远伯、洛中伯等文武勋贵,寿王、福王、端王、河阳公主、云徽公主等皇族宗室……

周延益独自走到路中,以身拦住了皇帝的车队。

伏地一拜,起身拱手,周延益的神色平静而冷漠:“陛下欲弃万民于不顾?”

“谁在拦。”

刘玄的声音传了出来,与此同时,舆驾的帘门也被推开了,皇帝似乎在里面看。

旁边一名宦官躬身回道:“回陛下,是周大人。”

“朕看到了。”

刘玄走了下来,在道中拦路的人群也映入了他的眼帘。

一个个的平时看起来忠贞无比,现在却在逼宫拦路,说不伤心那是假的,刘玄只是不说。

“带这么多人过来,想干什么,逼宫吗?”

面对皇帝的质问,周延益摇头,从怀里取出了一封明黄的布帛,然后缓缓展开。

“太后懿旨,玄暴戾,残暴无德,有厉灵之象,不足以奉宗庙,为大汉江山社稷计,自即日起,哀家垂帘训政……”

宣旨完毕,听完的刘玄也变得脸色惨白。

周延益再次拱手,平声道:“臣奉太后懿旨,请陛下回宫主持大局。”

“请陛下回宫主持大局……”

周延益身后百余位东园文官武将,十余名皇族宗室,几十个豪强勋贵纷纷伏惟在地,叩首齐声附和。

仪仗后面,铁鹰卫士掌刑佥事吴谨等人闻讯走了过来。

见到这样的场面,众人大惊,陈长廷指着周延益喝道:“老东西,快快把路让开,再要纠缠,休怪我剑下无情。”

吴谨也趁势道:“你这么做,简直是目无君上,率兵进攻皇宫,是杀十族的大罪!”

周延益冷冷看了吴谨一眼,呵斥道:“信不信我现在就割了你这阉宦的舌头?无根之人也敢妄涉朝政,滚回去。”

文人的地位崇高,而宦官却是卑微到尘土,是各方势力嘲讽攻讦的对象,周延益这样呵斥他倒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