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罪己诏

  • 窃国
  • 一只懒狗
  • 2518字
  • 2025-03-28 20:28:29

虽然老贼跟蛮族保持着贸易关系,但蛮族要是真打到了京师,还会不会跟他和和气气的谈生意就是两说了,老周懂这些,一边应付着临江,一边调动大军进剿高进、黄温,一面向北疆前线输送粮草军饷,时不时还派兵去增援刘植。

所以看起来就是一个很诡异的局面,周延益扶持的刘齐政权和正统的刘玄政权都默契保持着攘外的底线,即使双方不同戴天,但不让蛮族打进来是双方共识。

而且周延益扶持的刘齐政权在财政情况明显要比临江朝廷强得多,东园士人遍布全国,魁首周延益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想办法把银子搂起来送到京城。

在雄厚财力的支撑下,十数万东园大军西进云徽剿匪,在周延益的强势专一打击下,黄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被压在云州境内不得而出。

在这剿匪期间,部分忠于临江朝廷的军队和东园军队发生了火拼,不过大多数是在合作剿匪,谁让人家东园财大气粗,军饷粮饷管够。

默契的局面保持了几年,临江朝廷乐意看周延益剿匪,没有背后捅刀子,周延益也想借助这些军事行动彰显正统,对于临江那个皇帝,他也不敢派兵去打。

双方就这样,一边默契的对抗蛮族,一边打击匪军,一边各自厉兵秣马,整顿吏治,休养生息,劝课农桑,伺机准备消灭对方,直到老周死了,直到何谋全也要回家了。

定初六年五月,周延益病逝于京城,享年八十四岁,谥曰文靖,刘齐朝廷追封他为安国王。

随着周延益病逝,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刘玄高举正统大旗,发十五万神策军与三万北斗禁军进逼京师,在失去周延益威慑的情况下,在正统的号召下,各州群起响应。

十八万大军兵临京城,刘齐仓皇南逃,亦如当初的刘玄。

定初七年九月,刘齐残军与刘玄的军队在湟水决战,大败,刘齐为禁军大将杨敬晖所杀,刘齐朝廷随之土崩瓦解,持续六年的东园之乱终于看到了平息结果。

临江朝廷还都京师,历经六年,刘玄重新回到长乐宫,但他的心情可以说是如鲠在喉,心中的痛只有他一人清楚,看到被幽闭长达六年之久的皇后赵乐桑,刘玄泪水滚落,赵乐桑只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什么英明皇帝,我看不过是个大昏君,终于等你回来,嗯,本宫……”

说着就哽咽起来,再也说不下去。

赵乐桑于定初元年八月被刘玄迎入京师册立为皇后,入主立正殿,那年她刚刚二十岁,定初二年正月长乐宫政变爆发后,被周延益囚于冷宫,定初七年九月重见天日,这年她二十七岁。

七年韶华埋葬在了凄冷的灵道宫,这其中的痛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回到长乐宫,刘玄接受群臣朝拜,但他没有热情洋溢的发表讲话,反而低声下气地向四十五州、十七边镇、全国军民、四海八荒公开检讨,这份诏书叫《罪己大赦诏》。

奉天改元大赦制:

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已济人,不吝改过。

朕玄嗣守丕构,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厥初,以示天下。

惟我太祖高皇帝,迈德庇人,致俗化于和平,拯生灵于涂炭,重熙积庆,垂四百年。

伊尔卿尹庶官,洎亿兆之众,代受亭育,以迄于今,功存于人,泽垂于后,肆子小子,获缵鸿业,惧德不嗣,罔敢怠荒。

然朕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已。

遂大兴刀兵,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斋居送,众庶劳止。

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死流离,怨气凝结,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命峻于诛求,疲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邱墟,人烟断绝。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

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军民,朕心痛断,万方有罪,罪实在予,罪在朕躬一人。

幸赖天地降佑,神将筹谋,公主竭诚,爪牙宣力,得以逐伪帝,张汉业四海。

将宏永图,必布新令,回顾往昨,惟念前非,昨因内省,良用矍然,自今以后,中外所上书奏,不得更称圣神文武之号,朕德不配位。

夫人情不常,繁于时,大道既隐,乱狱滋丰。

朕既不能宏德导人,又不能一法齐众,苟设密纲,以罗非辜,为之父母,实增愧悼。

今上元统历,献岁发生,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与人更始,以答天休,可大赦天下,改定初七年为汉复元年,自正月一日昧爽以前,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繁囚见徒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杨敬晖、王知道、王武俊、张之间等,有以忠劳,任膺将相,有以勋旧继守藩维。

朕抚双乖方,信诚靡著,致令疑惧,不自保安,兵兴累年,四海沸腾,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屈已宏物,予何爱焉焉。

各镇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

蛮族大为不道,弃义蔑恩,反易天常,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被刘齐胁从将士官吏百姓及诸色人等,有遭其扇诱,有迫以凶威,苟能自新,理可矜宥。

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能去逆效顺,及散归本军本道者,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

天下左降官,即与量移近处,已量移者更与量移,流人配隶,及方镇效力,并缘罪犯与诸使驱使官,兼别敕诸州县安置,及得罪人家口未得归者,一切放还。

流移降黜,亡官失爵,配隶人等,有材能著闻者,特加录用,勿拘常例。

诸军使、诸州赴临江及进收京城将士等,或百战摧敌,或万里勤王,济危难者其节者,复社稷者其业崇。我图尔功,特加彝典,锡名畴赋,永永无穷,宜并赐名临江定难功臣。

身有过犯,递减罪三等,子孙有过犯,递减罪二等,辅国、克明二贼妻妾儿女,一并赦免,云州黄温、武定高进等诸贼军,予招安抚慰。

自天宪来,战乱连年不休,近十年大兵放肆猖獗,北国无一宁地,军民死伤无数,内外耗财竭尽,贬食省用,宜自朕躬,当节乘舆之服御,绝宫室之华饰,率已师俭,为天下先。

诸州贡献,自非供宗庙军国之用,一切并停。

应内外官有冗员,及百司有不急之费,委诸殿学士即商量条件,停灭闻奏。

布泽行赏,仰惟旧章,今以馀孽未平,帑藏空竭,有乖庆赐,深愧于怀,赦书有所未该者,委所司类例条件闻奏,敢以赦前事相言告者,以其罪罪之。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百日不首,复罪如初。

唯愿天下安宁,唯愿世道昌乐,军民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社稷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朕一人。

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遐迩,咸使中外闻知,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