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猪蹄分不分左右?

到那的时候江文刚刚结束一段时间的表演,见顾晨来了,招呼了他一句,邀请他坐下,介绍给张一谋、主演李宝田、制片人张为平、编剧述平等人认识。

不多时就到了剧组时间的“饭点”,顾晨吃过饭来的,但人家都吃自己看着,自己没什么,他们也不好意思啊,七八个主创连他在一起围了一桌。

菜也相当不错,看样子是为了招待他,特意买了一桌。

张一谋看着年轻的顾晨,问东问西,顾晨一一解答着,说过几天首映邀请师兄去看,对方一口答应。

下午还要拍摄,一桌都没怎么喝酒,只开了一瓶二锅头,一人一小杯,算是意思一下。

都是大男人,饭量比较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江文看着场记新买的几大盘猪蹄,陷入了沉思。

见状,顾晨呵呵一笑道:“怎么了,文哥儿,看见猪蹄跟看见情人似的?”

“没什么,想点事。”

“想什么,不会是想哪个是左猪蹄,哪个是右猪蹄吧?”

“猪蹄的左右?你别说,真有点意思,”江文嘴里念叨着,眼睛渐渐有神,指着其中一个盘子问道,“你说这两个猪蹄,哪个是左面的,哪个是右面的?”

“那这不好说,”张一谋、述平等人看着顾晨,他意有所指道,“一大锅煮了那么多的猪蹄,那里面可能有北方猪,也有南方猪,两头猪从来没见过面,也有可能放在一个盘子里啊。”

江文笑着,似乎对顾晨的答案有些不满:“什么南方猪北方猪,见没见过的,就算是外国猪,也得分左右啊。”

述平是个反应快的,立刻接茬道:“猪蹄应该分左右,但这个盘子里的话,还真难说。”

写剧本一向薄弱的张一谋,回过劲儿来,也看着顾晨说道:“别难说啊,你给个肯定点的说法成吗?我就想要个说法。”

江文指着张一谋,头一歪道:“你这不行啊,没味道,什么‘要个说法’,那不成《秋菊打官司》了吗?”

他还在《有话好好说》的氛围里,连说话都略微带着些口吃的感觉。

“但前半句有味道啊,挺《有话好好说》的。”顾晨给张一谋说了句好话,挽回一下张导的地位。

“那你说猪蹄要是不仅分左右,还分南北,谁熟得快?要是南方猪蹄熟得快,我这北方猪蹄还没熟,就要出锅了,该怎么办?”

一直没怎么吭声的李宝田,眯眯眼说道:“那你这过了。”

江文摸摸脑袋:“过了吗?我怎么觉得已经很收着了啊。”

在场众人,张一谋当导演的次数最多,跟相关部门打交道最多,一锤定音道:“确实过了。”

张为平听着众人打哑谜,是一点儿没听懂,但又不能明说自己听不懂,只好安静了一会儿,想等他们聊完这一茬再找话头儿,看怎么忽悠一下顾晨这个小年轻。

但从顾晨最开始那一问,就意味着短期内不可能停下,几人吃得差不多了,也不准备再吃,当下便要趁着灵感,就拍刚才在饭桌上这一段。

江文、李宝田都没有剧本,全程发挥,张一谋也不搞分镜,俩人说到哪算哪,他则手持摄像机来回晃动,不时使用一下越轴,丰富画面语言。

这段戏虽然只有一分钟,但从剧组到拍摄地,再加上各种NG、路人影响、江文张一谋等人不满意拍摄效果,足足拍了一个多小时才算完工。

拍完后,江文乐不可支,拉着顾晨直夸他牛逼。

“没有没有,我就随口一说,张导才牛逼呢,你看刚才他那越轴镜头没,保管剪出来后视觉冲击力强的一批。”

“今天确实拍的挺有感觉的,顾晨这个灵感绝了,但主要还是你们两个演得好。”

两个北电出来的导演,和两个中戏出来的演员,互相夸赞着。

临了,顾晨把《鬼子来了》的剧本和精彩戏份才有的分镜交给江文,让他一气看个痛快,省得老没事打电话问自己。

有时候俞妃鸿还在屋里呢,老听到电话铃声响,容易扰了俩人的兴致。

江文应着,述平也好奇,顾晨这大才子写的什么剧本,让江文天天这么念叨,想跟他一块看。

这段时间在《有话好好说》剧组的合作,让江文很喜欢述平,觉得他本子有趣、用词有味道,尤其是刚才猪蹄那一段,更是合他胃口。

当下找了个地方,已熟悉故事的江文先看剧本,没看过的述平先看剧本大纲、人物小传,然后交换着,一个晚上的功夫看完了,都兴高采烈,拉着对方聊到后半夜,说哪个地方可以更好云云。

次日下午,江文给顾晨打来电话,说这本子他是真喜欢,很有搞头,想演马大三。

顾晨早就等着他呢,也没等他开口,就直接说没他《石头的夏天》就成不了,《鬼子来了》就是特意为他写的,他执导的兴趣不大,愿意送给他拍。

“这本子你真愿意给我?可别让我空欢喜啊?”

“愿意啊,”顾晨随口道,“就怕你到时候发现难拍,打退堂鼓。”

“放心吧你就,难拍也得拍,指定浪费不了你这本子,剧本费20万怎么样?”

顾晨不缺这个钱,江文虽大气,但他不能要。

前两年,张一谋改编于华的《活着》,费用是两万五千块钱,这才几年过去,他不能眼瞅着快翻十倍吧?

最后,两人定了个折中价——江文在《石头的夏天》里的片酬,那时候他是“自降片酬主演”,现在轮到顾晨“自降稿酬”了。

时间就这么过着,一晃就到了《石头的夏天》在北电大礼堂举办首映礼&映后交流活动的日子。

主创方面,老郑、老田、俞妃鸿自不用多说,肯定要来。

亲朋好友这一块,从浙省赶过来的于华,坐着轮椅的铁生,张一谋、江文、李宝田、段龙、陈闯、做编曲的章亚东,还有他《风声》的编辑等二十余人都来了。

京城这边大大小小的文化类媒体,《羊城晚报》等在京城有办事处的媒体,以及各种主攻影视娱乐类的媒体基本都囊括,有好几十家,甚至连《京城特快》的王常田,也不请自来了。

北电校友和电影人方面,副院长侯明,学院的一些教授、讲师都在,陈凯格、李少鸿等毕业多年,但在业内有名有姓的导演、编剧,近期有时间的,都被请了回来。

华谊王重军、王重磊兄弟,小钢炮、赵保刚等京圈导演也受邀出席,共同见证北电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时候已经开学,北电数百个乌泱泱的青春面孔,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都有,普遍坐在后排和两侧,坐不下就搬着小马扎,还有些干脆站在后面,就这还有些消息迟钝的学生没进来呢,不然只会更挤。

放映结束后,观众们尤其是学生们的掌声经久不息。

到了映后环节,不少导演或发自内心,或说着场面话夸这部电影如何优秀,以及顾晨这年纪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是个天才导演。

但随着一个非北电记者的出现,现场才真正有了点记者招待会的意思。

“顾晨导演你好,我是《京城特快》的记者王常田,看刚才那位电影人说你是‘天才导演’,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