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余世维说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
- 余世维
- 2055字
- 2025-02-17 17:36:36
2. 自主性的三个关键词
回报是一种主动的反馈,不是等被问到时才被动地回答。
主动反馈,以“回报”代替“汇报”
“汇报”是大多数公司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但我们要知道,“汇报”是单向的,是员工在上司的要求下进行汇总报告。在团队中,需要以“回报”来代替“汇报”。“回报”,即回头报告,它是一种良性反馈,是主动的、双向的,员工要在工作的每一个节点,向上司说明自己的工作动态。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上司放心,对交给下属的工作心中有数,二是可以让员工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偏,而不是最后做总结了才发现工作的结果与上司的要求早已南辕北辙。一定要注意,回报是一种主动的反馈,不是等被问到时才被动地回答。
公司的主管们要怎样养成回报的习惯,对上一级管理者交付的任务进行积极主动的反馈呢?平常的笔记本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简单工具。
笔记本打开,是左右两面,左边的一面,可以写上司交代的工作任务;右边的一面,可以写要交代给下属的工作任务。每天上班后,先看看左边上司交代的事情,就能够知道哪些事情需要在中午以前向上司回报;看看右边交代下属的事情,就能了解中午12点以前谁会过来向自己回报。这样做了,就能逐渐养成回报的习惯,并在团队中带起回报的工作作风。一个高绩效的团队,信息一定是上通下达的。养成回报的风气,能让信息的流动更顺畅。
一个高绩效的团队,信息一定是上通下达的。养成回报的风气,能让信息的流动更顺畅。
主动沟通,不要孤芳自赏
工作能力一向出色的小王被提拔做了物料部经理。正式上任以后,小王开始到各个部门逐一拜访,对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很诚恳地说上一番话。比如,对上司说:“李总,承蒙您赏识,提拔我做物料部的经理,谢谢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我以后工作中有什么问题,还请您及时点拨……”对财务部的罗经理说:“罗经理,我们物料部和你们财务部以后有什么沟通不太好的地方,您尽管说,以后一定要多指教……”对人事部的张经理说:“张经理,我梳理了一下我们部门的人员结构,接下来的招聘计划,还请您帮忙把关……”
有些人的做法却相反。营销部的小杨也升职做了部门经理。上任以后,小杨从小隔间换到了大办公室,他没有去各部门主动沟通,而是每天都大大咧咧地坐在大办公室里,等着别人来向自己恭贺升迁之喜或者汇报工作。
试想一下,他们两个人哪一个在公司会更受欢迎?答案很明显。一年以后,王经理被提为副总,杨经理又回到了他的小隔间。
同是新主管,王经理是有意识地主动与他人沟通,而杨经理则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后者的做法是目前多数人在升职以后常犯的毛病。公司提拔主管,是要主管在自己的位置上能跟别的部门不断沟通以提高工作业绩,而不是任其孤芳自赏的。沟通的基本问题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要求是主动。因此,主管们一定要学会主动沟通。
沟通的基本问题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要求是主动。
主动关切,比别人多做一点
有一次,我去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该公司的黄副总经理约了我。
我手拎公文包进入他们公司大堂,当时,大堂前厅的接待台内坐了两位前台小姐。她们看到我,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也故意没有上前询问,而是坐到了前厅一旁的沙发上。没多久,我的手机就响了:“老余啊,你是不是还没到啊?路上车很堵是不是?”是约我来的黄副总打的电话。
“我已经到了。”
“到了?在哪里?”
“我在楼下,坐在你们的前厅。”
“啊?你为什么不上来?”
我告诉他我不想上去,请他下来一趟。
他下来以后,我对他说:“老黄啊,你们公司可是世界500强之一,大公司应该有大公司的样子。可是我到了以后,你们的两位前台小姐望望我,半天了一句话都不问。所以,我就坐在这儿,看看什么时候能有机会被请上去。”
我还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老黄,你不下来,我今天就不上去了。我打算坐到中午,看看你们的前台小姐会怎么想,怎么做?”
显然,他们的这两位前台小姐在主动关切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或许,他们公司在这方面的要求也不到位。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曾在另一家公司遇到的情形。我每次去那家公司办事,一进门就会有人上来打招呼,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前台工作人员,也不管我和他之前是否见过面、是否认识。
很多公司的员工都像案例中的那两位前台小姐一样,对公司的来客漠不关心。如果前台没有人,别的员工也顶多会去喊喊前台工作人员,提醒他有客人来公司了,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把客人带到会客室,更别提给来访的客人泡一杯茶或者倒一杯水了。说到这儿,相信大多数人可能还会为自己辩解:“我又不是前台人员,问候和接待客人不是我的工作,而且进来的客人也不是找我的。”这种做法恰好体现了你没有主动关切的工作态度。
在公司里面,如果大家都不主动反馈,不主动沟通,也不主动关切,那么这样的公司怎么能形成一个团队呢?要想让员工主动关切工作中的人与事,除了提出这方面的行为要求,更需要管理者多思考员工提出过什么方法、表达过什么想法,员工只有参与得越多,其自主性才会越强。
要想让员工主动关切工作中的人与事,除了提出这方面的行为要求,更需要管理者多思考员工提出过什么方法、表达过什么想法,员工只有参与得越多,其自主性才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