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欢送前往珠峰大本营

1975年1月20日,我们这批新入选的国家登山队队员陆续从北京前往西藏。因为多数人都没有去过珠峰,也没有经过高海拔地区的训练,为取得良好的适应性,我们走陆路,先坐火车到青海省西宁市,然后乘汽车前往珠峰大本营。

有些西藏的登山队员1974年到过珠峰,并在珠峰脚下集训过一段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适应性,所以他们晚些出发,乘坐飞机直接飞往西藏。

1月22日,我们乘坐火车来到西宁市。为了慢慢取得适应性,我们在西宁住了一段时间。

到西宁后我才得知父亲患了胃癌,正在住院治疗。是留下陪伴父亲,还是去执行国家的攀登任务?我必须迅速做出选择。

在我犹豫之际,父亲对我说:“我有医生和护士来治疗和护理,你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执行国家的任务要紧,你只要记住,我们都在等你,一定要平安地回来。”没想到这竟是父亲留给我的遗言。我将永远牢记在心中。

就这样,我离开了生病的父亲,离开了我的家人,跟随队伍前往西藏,前往珠峰大本营。

我们坐汽车从西宁出发,沿途都是光秃秃的荒山,没有草,更没有树,一片黄土高坡的荒凉景象。当时根本没有沥青路面,道路很不好走,颠簸得厉害,幸亏车开得比较慢,不然五脏六腑都会受不了。

这一路,很少看见有定居的人家,我们都是住在兵站里。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我们终于到了西藏拉萨。藏族人的服饰礼仪、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观,让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切事物都是那样新鲜,令人好奇又难忘。

我们在拉萨住了十几天,2月中旬,等所有人员和物资都到齐了才向珠峰大本营进发。出发时,拉萨广大军民热烈地欢送我们。绵延几千米的车队浩浩荡荡而又有序地行进在公路上,一眼望去,气派壮观。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的登山队伍,以前没有过,今后也不可能再有。

通往大本营的路非常难走,客车根本走不了,我们只能改乘货车,各自坐在自己的背包上,颠得很厉害。即便是货车,也还是经常会陷在泥里。

幸亏我们是在2月份进山,听说到了雨季,河水就会上涨,车就很难通过了。尽管货车都装上了篷布,尘土依然很大,我们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蓝色冲锋衣都变成黄色的了。

欢送

飘着“旗云”的珠峰

3月1日至13日,大队人马先后到达了海拔4950米的绒布寺,当年的大本营就设在这里。当我第一次看到揭开神秘面纱的珠峰,它那雄壮巍峨的身影和峰顶飘浮的“旗云”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那是我从未涉足的世界。

学生时期读到珠峰的时候,它还和我毫无关联,而此刻,珠峰就在我的眼前,气势磅礴的白云笼罩在高大的山峰上,显得尤为壮观神秘。想到即将攀登珠峰,我感到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仿佛自己都变得高大了。

现在,登山的理念、方式以及装备都跟我们当时的完全不同。当时登山是国家行为,大兵团作战,运动员就有154人,再加上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和临时雇的民工,共有四五百人,费用全由国家负担。

当时,登山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是要树立大国的地位和形象,要创造新的登山世界纪录。同时,登山队员还肩负着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的任务。从侦察、修路、建设营地,到运送物资、撤营等,都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

测量珠峰

如今,登山很多时候纯属个人行为,只要花钱,各项工作都有人帮你完成。现代人登山的目的,在我看来有几种:一是爱好,天生就喜欢登山;二是为了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在高风险中寻求刺激;三是在登山中体验与大自然亲近的感觉,尝试并锻炼野外生活的能力,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感受登山的乐趣。

现在,登山装备和器械也比我们那个年代先进多了,科技感也更强了。从服装的款式、种类、用途,到面料、防寒服的填充物,不管是在重量上还是保暖性能上,都跟1975年时大不相同。还有各式各样的徒步鞋、高山靴、旅游鞋,五彩斑斓、不同用途的帐篷,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我们那时的食品以罐头为主,连面包都是罐头式的。而现在的食品既轻便,热量还高。比如能量胶,尽管不太好吃,但非常方便,只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放到嘴里,喝几口热水,就能补充体能和热量,很高效。

那时的冰镐都是木质和铁质材料做成的,很重。而现在使用的是复合金属材料的,既轻便又结实耐用,还很美观。那时也没有登山杖,不像现在,登山杖种类很多,有不同的材质,轻便又实用。上升器、下降器等攀登技术装备也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那时,我们为了安全,都是四个人拴在一根绳子上,这根绳子叫结组绳。四个人可以互相保护,但也有可能一个人滑坠牵连到其他三个人。

现在使用的是路绳。所谓路绳,就是在攀登过程中牢固地固定于危险地段的很结实的绳子。通过这些路绳,可以使用上升器、下降器以及安全带来进行攀登和保护自己,为登山者的安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天气预测准确与否,是影响登顶珠峰的关键因素之一。遇见恶劣的天气,即便你有再好的体能和再先进的装备,也休想登顶。跟大自然比起来,人类是那样渺小和不堪一击。

现在,对天气预测的准确率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登顶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了,但这绝不是说谁想登珠峰就能随便去登的。装备和天气毕竟只是登山过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身体条件。

你是否绝对健康、是否适合攀登、是否具有良好的高山适应性、是否有充沛的体能、是否有足够的登山经历,以及是否熟练地掌握使用登山器械的技能、是否雇用有经验的高山协作人员陪同等,都需要考虑。

只有具备以上这些条件,你才可以尝试攀登高海拔的山峰。千万不可盲目行动,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我们来到绒布寺的珠峰大本营时,这里已经粗具规模,宿舍、食堂、餐厅、仓库、厕所等很齐全,分布也很合理。大家帮着卸车,我背起一包200斤的大米送往一个小坡上的厨房,也没有什么不适,感觉还不错。

卸完车,我还去攀爬了一座不高的碎石山坡。这是我第一次爬那样的碎石路,真正感受到了攀登碎石山坡的不易。碎石坡很容易打滑,向上攀登的速度越快,脚跟着碎石向下滑动的距离就越长。不知珠峰上还有怎样的艰苦和风险在等着我,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来到了珠峰大本营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运动员的分工,分为修路队、运送物资队、突击队(就是最后突击顶峰的队伍)等。我被分在突击队。每个人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都很明确。

我们共需要建七个高山营地:海拔5500米、海拔6000米、海拔6500米这三个营地,在第一次适应性行军时建立;海拔7007米、海拔7600米这两个营地,在第二次行军时建立;海拔8200米、海拔8600米这两个营地,由突击顶峰的队员来建立。

现在的北坡珠峰大本营,位置向上提高到海拔5200米。取消了海拔5500米和海拔6000米的两个营地,新建了一个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保留了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将过去的北坳海拔7007米营地改建在了海拔7028米。海拔8200米的营地也取消了,把海拔8600米的突击营地降低高度建在了海拔8300米,以便登山者更好地保存体力,突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