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80年代,出生地在内蒙古东部辽河中下游一个叫巴彦塔拉的农村小镇,巴彦塔拉是蒙古语的音译,本意是富饶的甸子,虽然寓意美好,但是在记忆中,那是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没有工业、没有商业、没有手工业,有的只是传统的农业,每家每户至少有2-3个以上的娃,以种植玉米、高粱、甜菜、黄豆、谷子等农作物为主。那个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没感觉多么的贫困以及贫困带来痛苦,因为每一个家庭都差不多,基本上没什么贫富差距,每家吃的基本都是玉米面大饼子,土豆、白菜、酸菜、大酱、自家腌的咸菜等,河里涝的鱼虾,还有到年底各家各户杀的年猪,虽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饭菜真是好吃,吃起来真是津津有味、狼吞虎咽,不亦说乎。
童年虽然物质极度匮乏,没有好衣裳更别提玩具了,但是童年的乐趣却是有增无减、丰富多彩,夏天除了摸鱼抓虫外,最长玩的游戏就是摔泥巴,就是把泥巴做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摔在地上,看谁摔的响;还有夏天宽敞的大街上,不知道哪家孩子弄来的一颗破皮球,成了这群穷孩子的宝贝疙瘩,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能踢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没有什么技法,就是奔跑和追逐,就是这种简单的快乐能把夜晚渲染成欢乐的海洋。冬季虽然寒冷,有零下20多度,但是那时候的孩子好像天生就不怕寒冷,即使手脚都被冻成皲裂,但丝毫不减孩子们玩乐的热情,玩的游戏有捉迷藏、滑冰车、煽片叽、还有就是春节期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打扑克、放炮仗、看春节晚会的热闹情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欢乐无尽快乐永远啊。
我从小就是比较老实也比较笨笨的那种,在非竞技类游戏比如捞鱼捕虾捉虫掏鸟这些活动中虽然会有不错的收获,但是竞技类的游戏往往是以失败或者输掉为结局,比如煽片叽、弹玻璃球、打扑克等,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头脑确实没有同龄的小伙伴灵光,后来的成长路径也说明了这一点,同龄的小伙伴都没有离开故乡的土地早早的结婚生子,而笨笨的我却只会读书,而且是那种死读书,后来虽然考上研究生,在城市里时候工作,但也只是能维持生计而已。
我小时候比较笨比较不灵光的原因是因为性格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