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建文削藩,朱棣慌了

1398年,朱元璋驾崩,年仅21岁的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这位年轻的皇帝继承了他祖父的江山,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幻想。与其说他是个即位的皇帝,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儒学的理想者,他信奉的是“王道”而非“霸道”。

建文帝心中有一个宏大的蓝图:他想把大明建成一个仁政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政治清明,国家富强。面对祖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他认为那是一种过于严苛、过于残酷的统治方式,而自己要打破这种局面,建立一个全新的体制。他的理念深受黄子澄和齐泰等文臣的影响,他们在朝堂上鼓吹削减藩王的权力,推崇中央集权,甚至认为宗室权力的削弱能带来政治的稳定。

然而,建文帝的理想很快就遭遇了现实的严酷挑战。

“削藩”——这一个字,直接点燃了政治斗争的导火索。

在开创自己的“仁政大明”之前,建文帝面临着如何有效削弱藩王的权力的问题。藩王们所掌握的军权和地方控制力,已是他强大政治对手的来源。

建文帝本来是打算从较弱的藩王入手,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再挑战朱棣。于是,第一批被削除的藩王名单出来了——

周王朱橚(cù)——朱元璋的第五子,地位较为低调,封地在开封,能力不足。

齐王朱榑(fú)——朱元璋的第九子,驻扎在山东,不太受重视,但手下士族力量强大。

湘王朱柏——朱元璋的第十一子,驻守湖南,年纪较大,且能力平庸。

这些藩王原本没有太大的政治威胁,也无法挑起战斗,但问题在于,削藩的方式让他们没有办法反抗。建文帝不直接宣布废除他们的藩王身份,而是通过控制军权、削弱实际管理能力来一一实现削弱。

这一切的变化,不仅仅是削权那么简单,而是深深影响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平衡。建文帝的亲信如黄子澄、齐泰等,策划了这场“削藩运动”,在文臣中呼风唤雨,似乎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在背后,已经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蠢蠢欲动——

北平,燕王府。

朱棣凝视着面前的邸报,那张报纸上赫然写着——

“建文帝削藩,周王、齐王、湘王被废除权力!”

朱棣看着这些消息,心中的焦虑如同翻滚的洪流,越发强烈。他知道,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尽管自己驻守北平已有多年,手握重兵,掌控着大明北疆的防线,可朝廷一旦真的对自己动手,他手中的权力将一瞬间变得脆弱不堪。

**“削藩”**的行动,已经掀起了朝廷的风暴。朱棣清楚地意识到,建文帝绝不会满足于这些初步的成就,真正的目标,最终会是他——这位在京城之外,掌控军权的四子,燕王朱棣。

这时,朱棣向来冷静、深思熟虑的性格显现了出来。他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决定采取保守的战略,暂时让自己看似处于不利境地,先避免与朝廷的正面冲突。

他开始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手段来掩人耳目,让建文帝相信自己完全处于“病态”之中,从而避免朝廷的直接控制。

朱棣知道,自己能不能保全一命,全看是否能赢得时间。时间,是他能准备反击的唯一机会。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手段——装疯。

这个决定显得极为荒谬,但在这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它却显得异常有效。朱棣开始表现得精神错乱,不仅在朝廷的使者面前大放异彩,声色俱厉地胡言乱语,甚至不时拿起武器吓唬侍卫。

这一手戏,朱棣演得有模有样,当时的朝廷派遣的使者返回南京,急忙上报给建文帝:“燕王果真病入膏肓,精神极度不稳。”

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原本打算亲自进军北平的计划被搁置,认为朱棣已经不成威胁,他决定放任燕王的行为。

但朱棣并不满足于此,他心中已经暗自决定——他不能再继续隐忍下去了,即将反击的时机,已经悄然来临。

与此同时,朝廷内的氛围却变得越来越紧张。建文帝的理想很快遭遇到实际阻力。文官的支持虽然强大,但背后那些藩王,并没有被完全削弱。尤其是,北方的燕王和南方的亲王们,他们的势力一度受到朝廷的压制,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反抗的能力。

朱棣得知朝廷准备进一步削弱他的军队,他决定采取行动——他知道,自己若不动,就真的会落得一个无权无势的下场。于是,他开始筹划起兵。

通过姚广孝和张玉等人的帮助,朱棣秘密联络了自己忠心的部下,展开了策马杀入南京的计划。他深知,若一旦发动战斗,必须不留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