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成品

与尚工沟通之后,邵承东就找到了夏英,让她告诉金州钢铁厂,告诉他们自己将会在周四进行装机试验。

七月十五日,尚工拨通了马总工的电话。

随后,尚工的电话又拨打给了车床,镗床,磨床等部门。

十六日,一机部与一机床等兄弟厂家,也接到了相关通知,一机床的王处长,薛科长,全程参与了这次的技术碰头会。

尚工是铣床部门的专家,但对其他机床并不是就一窍不通,因为这个时代的技术专家几乎都是通才,只是技术的深浅略有差异。

经过两天的论证,他已经发现邵承东的技改方案,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而且经过立式铣床的项目推进,不管是材料,还是加工工艺,都不再是难题。

这也意味着,邵承东的方案,能够直接进入试验阶段。

尚工介绍了邵承东的设计,所有专家都对邵承东的设计大加赞赏,设计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思路,或者说就是一层窗户纸。

一旦戳破,技术人员就会有如梦初醒的醒悟。

能不能实现,那是材料与工艺的制约。

而金州钢铁厂的于科长,毛主任,也在十六号的上午抵达了京城。

十六日下午,众人一起来到了一机床的研发车间,见证了邵承东设计的三套配件,现在就等将这三套配件,与机床进行组装,试机。

事先早就得到消息的李霞,接到相关人员的汇报,立即表示会参加第二天的装机试机。

不仅她会参加,工人报与机械杂志也会派人参加这次试机。

邵承东虽然有信心,也被这个大阵仗给吓住了。

一机床对邵承东的改进非常重视,他们在应力衰减的配件中,挑选出了最优秀的机座部分,组装了一台样机。

邵承东当晚没有回家,而是与项目组的师傅们,先组装起来试机了一番。

虽然没有检测加工速度与精度的提升,但保证了机器运行良好。

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多,众人没有一个回家,把改进部分拆卸下来,与原本的组建一起摆放在旁边。

邵承东回到了招待所休息,而大部分工人就直接睡在了车间里。

第二天一早,刚上班,所有人就又就位,等待专家组的到来。

九点钟,一机部,研究所,报社,杂志社,金州钢铁厂,一机床,红星轧钢厂等所有在研发中出过力的厂家,共同汇聚一堂。

现场职位最高的就是李霞,她不仅是部委领导,科技局也是部委主要负责技术推广语转化的部门。

可以说,她是整个机械行业举足轻重的领导。

邵承东的研究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增加了一个加工机头,但这个机头同样利用原本的动力,不影响原本的工作效率。

而且增加的加工轴不需要另外派人操作,一个人就能完成。

工作台部分的改进,才是最重要的。

立式铣床原本的加工只能在平面加工,遇到斜边,或者倾斜角度的加工,就需要重新固定。

可现在,只需要调整工作台的角度,就能增加高达四十五度倾斜角的加工行程。

只是这一项改进,就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工作效率。

再算上两个加工轴心,可以从不同角度加工,工作效率提升百分之百以上。

特别是一些非标加工件,新机器的加工速度是原本的几倍以上。

比如发动机箱体的加工,它并不算一个标准的形状,如果只能从平面加工,整个箱体有超过二十个平面。

过去的话,只能一个平面,一个平面的加工,钻孔,打槽。

但是现在,只需要一次调整,就能完成二十多个平面的加工。

而且只需要根据加工配件调整好悬臂角度,工作台角度,就不用担心不同平面之间的误差太大。

很多时候,这种精密配件对误差的要求很高,所以现在的良品率一直不高。

现在简化了平面的固定调整,就相当于提升了精度,减少了误差。

邵承东这个时候并没有出风头,在众人见证了新机器的优秀之后,他把出风头的机会留给了马总工,尚工,甚至是薛科长他们。

但他妈都出面了,属于他的成绩,也不怕被其他人抢走。

李霞甚至都没有隐藏这层关系,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特意介绍了邵承东。

除了研究所的同事知道邵承东跟李霞的关系,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时候也明白了李霞今天为什么会亲自过来。

报社的肖记者想给邵承东做一次专访,李霞直接拒绝了。

她很清楚邵承东不善言辞,也不喜欢出风头。

他们一家做事需要高调,做人需要低调。

按照这个时候的研发程序,邵承东的研究已经成功,接下来就是全国推广。

项目组可以解散,也可以分散开到全国各大厂家,提供技术支持。

但现在,不仅有立式铣床的改进成功,邵承东还又拿出了龙门铣床,刨床,磨床的设计。

所以邵承东的项目组不仅没有解散,现在还扩大了。

薛科长与毛主任加入了项目组,负责材料试验与供应,金州钢铁厂会根据如今的设计需要,进行材料大规模的普及化。

邵承东现在做的是样品,可以不在乎成本。

可如果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每一种材料都要在不影响质量与精度的情况下,成本控制。

一台机器节省一百块钱的材料,一万台就能节省一百万。

以金州钢铁厂在特种钢领域的经验,他们来做这件事最合适。

其他细节部分的改进效果,接下来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验证。

这台机器接下来的一个月,会进行各种配件的加工,验证提升的效率和精度。

而需要加工那些配件,大部分人心里都有数。

这种机床,主要就是加工非标准化的精密配件。

发动机,变速箱,军工产品,航空航天产品等等。

而这些产品的加工,都需要李霞来统一安排。

她让马总工将试验的产品汇报上去,由她安排各个厂家过来试验。

她先离开,马总工跟尚工也要走了,特意交待邵承东。“小邵,你这次的研究非常具有开创性,直接拉近了我们国产机床与国际的差距。

虽然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是其中的优秀已经显露无遗,你不要心急,等你把剩下的各种机床都改好,我们为你请功,这可不是小功劳,是大功劳。”

即使没有李霞这个妈,马总工他们也不会抢邵承东的功劳,因为邵济民也是总工,还是研究所的副所长。

何况邵承东才21岁,现在只是助理技术员级别,即使这次有天大的功劳,最多一下子跨越技术员级别,给他一些金钱奖励,提升到十级助理工程师,或者九级工程师。

他的年龄太小,对他们不是威胁。

相反,邵承东越能干,他的功劳,他们也能分润一部分。

邵承东点了点头,跟尚工说道:“尚工,机头夹具的设计,铣床最为精密,不管是镗床,磨床,刨床,要求还没有铣床高,这方面的难点不大。

但是在加工行程方面,由于其他机床加工行程都有增加,在联动部分,还有不少难关,需要更多的支持。”

尚工点了点头说道:“我要给你妈写报告,然后会整理出需要配套的厂家,你先休息两天,下周一,我们会根据你的设计,进行技术攻关分配。”

邵承东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最近京城有些不太平,我爸就一直在外,我也想继续出差。”

马总工笑道:“你们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多跑跑。不要怕辛苦,多出去走走,能增加见识,也能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立式铣床已经造出来了,具体要加工什么配件,邵承东没有决定权。

根据今天的意见,一机床这个攻关小组的所有成员,今后一个月内,就必须封闭试生产。

因为他们需要加工的配件,很多都是保密配件。

这个过程中,邵承东也可以参与,但一旦参与,他就不能离开。

而他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这些,而是尽快根据他的设计,把其他机型进行改装。

所以确定了他现在不在参加后续的试生产,而是把重心转移到配件研发上去。

马总工他们走后,邵承东也离开了厂区,去招待所收拾了自己的个人用品,准备回家。

从周一上班,今天周四了,他一次也没有回去过。

回家之前,邵承东还需要回一趟研究所,薛科长亲自开车载他回了方家胡同。

邵承东的办公桌依旧是原样,坐在他旁边的姚淑芳每天都擦的干干净净。

看到邵承东回来,她兴奋说道:“你的事情忙完了是吗?你不知道,科室整天就我一个人在,有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个孤魂野鬼。”

邵承东也忍不住笑,的确,他们研究所一个人当几个人用,上班快两个月了,他连一半人都没认全。

因为最少有一半人,都经常出差,根本见不到人。

想要全部认识,恐怕要等到年底了。

邵承东笑道:“明后天我应该会在办公室陪你,不过下周开始,我恐怕又要出差了。”

虽然马总工说让邵承东休息几天,可邵承东不愿意出这样的风头。

即使在家,他也是画图,还不如来单位上班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