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伐灭阿拉干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271字
- 2025-04-16 09:40:04
陈奇瑜这条战线推不动,面对对面巨大的兵力优势。
但是贺人龙与吴三桂可就不客气了,分别在南北两线攻破阿拉干军队,并占领了大片区域。
而吴三桂的夜不收也已经抵达了谬城,并截断了从中运输粮食、火药的补给线。
明军杀至眼前,还不足三个月时间,阿拉干君臣无不骇然,城中有三千若开卫兵集结守城,而吴三桂面对功劳也不客气,立刻命令底下马步军向谬城进攻。
期间他军中缺粮,全靠地方土蛮支持,也就是靠抢靠杀靠夺,就地解决吃用问题。
打了谬城两个月,从崇祯五年的四月份,一直杀到六月中,郑芝龙从海路冒出来,袭击了阿拉干海军。
比起郑芝龙的战力,阿拉干王朝海上力量确实也不错,但怕就怕他的海上力量,这些海员吧,也被拉到了城头上,去抵抗吴三桂的进攻。
郑芝龙亲率八千郑家水兵,轻易吃掉了阿拉干的舰队,并且洗劫了半个阿拉干的海港钱财,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谬城守军无心再战,吴三桂这才打进城去。
破城之日,吴三桂是纵兵屠戮,让家丁们将城中饿了半月的老弱,从谬城的挨家挨户里头拉出来,连着一些惊慌无比的西夷商人,一同劫掠钱财后杀掉。
整个谬城屠杀持续五日,不断有老弱被发现,从城里头拉出来,被集体杀死。
有监军太监记录下来命人上禀,粗略的报告,明军在谬城屠杀了老弱病残计四万两千人左右,城外劫掠杀的人又不知多少。
连郑芝龙的福建官兵都对此惨剧感到愤怒,甚至这些海盗出身的狠人也聚在一起,收拢一些城内的难民,将他们庇护到帐内。
郑芝龙听闻此事,也是不忍,他认为辽人凶残,留下这些难民也是死路一条,于是命手下将军中收下的难民带到船上去,用过往的郑家海船,送去大员岛生存。
谬城之中,搜刮出来黄金还有白银堆成小山,光是黄金就有三十万两,白银更是高达四百万两,各种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令人动人!
吴三桂是破了例,于谬城当地就与太监分发每名明军各十两白银,先登的八个士兵,各多发白银一百两。
其次专为郑芝龙那送去了十五万两白银,吴三桂还算会做人,在这里的军队,除了自己就是郑芝龙部,多少要塞点银子。
其余则被监军押送,报告并押至总督陈奇瑜处。
明军欢呼声夹带谬城平民百姓的哀嚎声,总归是传不到朱由检的耳朵里的。
朱由检还在南京城,处理着明朝在北方战事的后续,有大量兵力报告需要过目,而且有很多地方的兵力抽光了,现在需要补充地方募兵,尤其是辽东,他花了好长时间去核对孙传庭的报告。
没有清兵第一次入塞行动,造成百万人损失掉的破坏性影响,大明的北方军镇是尚可供应粮食。
并且朱由检已经在修缮明朝的长城防线,拨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由延边官兵与雇佣百姓,开造砖石,加高三尺城防,重要地段加宽,加碉堡。
以工代赈,吸引一些流民过去吃粮食。
北方的天灾报告越来越严重,包括河南这个大明最重要的粮产地,如今都可以说是到了无粮可征的地步,朱由检也只能是利用以工代赈,且最大程度的将百万流民从北方,迁移向南方生存。
南方的土地在皇帝南迁,和山陕迁政的影响下,所剩无几,朱由检也就只能是对自己的南亚邻居开刀了。
第一个就是阿拉干王朝,其次还有莫卧儿帝国。
但在莫卧儿帝国强盛时期,朱由检暂时不认为自己,能和这个庞大的莫卧儿帝国掰手腕。
大明王朝要想摧毁莫卧儿帝国,朱由检自己估算,至少也得拉出五十万到八十万人出来,否则难度太大,而爆兵五十万作战,这个后勤补给是能把他这个大明朝,直接拖崩掉。
暂时考虑菲律宾群岛、澳洲、阿拉干王朝。
再不济也还有大员岛。
大员岛现在可是贫瘠的很,先要开垦和清除、融合当地各夷族,所用的时间定然会极其漫长。
但北方的灾荒可不等人,朱由检先在受灾严重的各县府,安排开仓放粮,然后运筹粮食,来平抑地方暴涨的粮价。
同时安排地方州府,将吃不上粮的百姓数目上报,统一由差役遣送至南京、宁波、泉州、澳门四处,由户部统一筹算、编造籍贯,乘船前往阿拉干、大员地区。
你问老百姓不愿意怎么办?
这是古代,朝廷可不管你愿不愿意。
提前安排司天监的人“通报”北方数省,未来二十年的灾害,并发布缘由是:党争误国。
随即皇帝的表现是再次震怒,在朝堂上是怒斥群臣,直言这些个东林党人,悖逆君父的举动,连上苍都看不下去了,随即将几个自己早就看不顺眼的六科给事中,给他贬官办了发配,又对言官系统来了个大改造,悖逆君父、无视天命的言官,再有查出来,以“乱命”的罪名查办。
并且立刻发布到北方数省的邸报里,发了首轮“罪臣诏”,将所有天灾的锅丢到这几个言官头上,很快北方民间舆论大变,恨不得将朝廷点名批评的几个言官给生吞活剥了,且很快,还不到一个月功夫,这几个言官在被发配边关的途中,遭到天谴全都死了!
有人在过桥的时候“不慎落水”,有沿路百姓看到人是直挺挺的栽到水底下去了,连扑腾都没扑腾。
还有一个骂皇帝最狠的文官,在被差役押送边关的路上,遭遇雷劈,据说是劈了三次,浑身冒火,给劈死了。
甚至最可怕的,是有言官押走到山西,被闹灾地区的流民从差役手中夺走,硬生生给撕了!
等差役扒开人多势众的流民后发现,原处只有血水横流,剩下了些许散碎的布条子。
崇祯五年的六月,陕地汉中地区大旱,好在数十万流民在朝廷,祖宽部下的李辅明所控制的役兵护卫下,迟缓的向预定南方地区迁徙。
李自成等流寇想要阻拦,却被祖宽打的大败亏输,劫杀不成,反被明辽军斩杀数千人。
大明轰轰烈烈的展开数百万人的迁徙工作,皇帝陛下是亲自带兵马,沿途护卫百姓。
皇帝的龙旗华盖在两千名锦衣卫缇骑和数千五军营精兵护卫下,向河南等地部防,保护着百姓安心南下,有河南流民传言,皇帝沿途开了粥铺,甚至亲手给百姓施粥。
甚至传言到了江南,立刻转变为了佳话。
“帝与民亲,无奢贵之风,与民同食,无有怨言,凡灾民所赖者,则事必躬亲,无有天子、庶民之别矣。”
民间的传闻,对朱由检的名声改善大有助益,皇帝也因此可以让百姓,顺从朝廷的南迁政策,少了许多因为背井离乡和饥饿,带来的怨恨情绪。
至少。
此时饿死、病死、累死者,数量已经难以计数,许多人是最亲近的人死了,埋怨不了皇帝,最多骂骂老天爷,怎么就如此不公道,瞎了眼的老天爷,怎么能将几个人的祸事,牵连万民的头上。
朱由检花了两个月时间来处理好国内灾荒问题,等回到南京,就得面对几个问题。
首先是来自陈奇瑜的八百里加急奏,是关于阿拉干地区的治理政策,和要求文官的调遣。
其次是对吴三桂控制的阿拉干王朝君主,达马塞加拉二世,以及三万名阿拉干王朝俘虏士兵的处置奏疏。
朱由检的回答清晰明了:阿拉干王室不必留着,俘虏兵纳入地区兵力,归陈奇瑜自己分配,自己会派官吏前往管理。将来这片区域是纳入明朝领土的,需要当地的蛮民为明朝耕种土地,所以不宜再大开杀戒了。
事实上,原本吴三桂就是按照朱由检的旨意,在阿拉干地区搞了一波杀戮,交上来的金银确实很多,也是平息了一部分朝廷上的负担。
至少是在平衡掉征战阿拉干王朝的军费后,又能让朝廷承担自己国内,北方迁民工作的小半花销了。
大明现在是不缺银子的,但朱由检是尽可能的省一点钱。
三月的时候,一年税银收到了,大明朝的国库是收上来七千二百万两白银的税钱。
除去地方大明各银行压仓的备用金,朝廷国库是收到了近五千万两的银子,另外还有二百万两黄金,当然黄金说不说无所谓,皇帝不让用,用黄金结算花费是需要皇帝报批的。
另外呢皇帝自己的内帑也收到了四百多万两的银子,一百二十六万两的黄金,比去年赚的还多一点。
还有一些银子被皇帝拿去投资了,还有不少的银子在酒楼产业上,搞出来与民争利。
文官是已经不所谓皇帝怎么搞了,反正皇帝也不让喷,喷一次都可能上刑被老百姓骂,干脆随便你吧。
国库虽然充裕,但军费高啊!
大明朝,崇祯五年的军费再创新高。
陆军,役兵加募兵双轨制的行粮和赐赏,就得烧掉四百万两银子!总计军饷达四千六百万两白银!
朝廷绝大多数官员都对此是忧心忡忡的,这个陆军军费实在是太高了,就四千六百万两里头,要知道还有数百万两是第一银行在支持。
这个数据已经是万历年间,明朝军队开支的两倍了!
皇帝是很能赚钱,这没法,明朝的国库自从崇祯二年皇帝开始自己操作开始,就没再亏损过。
但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这大明的中央朝廷可都是吃糠咽菜过日子的。
众臣还是希望皇帝能够裁撤部分募兵,并且休憩兵事,在南洋的战争中,尽早抽身出来,与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