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诗歌争相传颂(求追读)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最能编的狗牙根
- 2197字
- 2025-03-13 18:58:48
刘一民的报告犹如一针肾上腺素注入到了所有考生的体内,离开电影院回家的路上都是在嗷嗷叫,一群人又是笑着哭,又是哭着笑,发誓明年一定要考上大学。
第二天,汝县的报纸以《催人奋进新一代,天才作家刘一民为考生鼓劲》为题目将刘一民在电影院的演讲全文刊登了出来。这则报道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到了湖面,不仅在汝县,在全洛城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报告被《洛城日报》还有其它县的日报进行了转载,革委会一看影响这么大,立马又安排了记者对刘一民进行了一次报道。
在报道里面大力赞扬刘一民,称呼他为“革命的后代,时代的弄潮儿!”
《一代人》的诗歌在《诗刊》还没有发售之前,就传遍了整个洛城。
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议论这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人是怎么能将黑色的眼睛和光明联系到一起的?果然是天才诗人。
各种各样的头衔纷至沓来,什么天才诗人、天才作家、洛城第一才气、洛城文科第一这个头衔越传越离谱,最后在街头大妈的嘴里变成了遥遥领先的全国第一。
这不是领先一点点,而是遥遥领先!
刘一民的家庭情况也被记者报道了出来,大伯是烈士,父亲是剿匪民兵。甚至传出刘福庆跟着大军剿匪,一个人被一群土匪包围,最后一人一枪将土匪进行了反包围,杀的土匪片甲不留,跪地磕头叫爷爷。
刘福庆毫发无伤,面对大家的关心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淡淡地表示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紧接着脑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回到家才知道家里老婆生孩子了!
大家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刘福庆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忘了这回事儿了!
跟李兰勇他爹还有老婆杨秀云对了半天账,愣是没对上!
这些议论对刘一民而言是嘈杂的噪音,但是对革委会的杨玉山而言,这是鸾吟凤唱!这成绩和这排名对于汝城而言很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这样,肯定得一次性的将宣传价值给榨干净!杨玉山:“毕竟领导在这个位置,要考虑的多嘛!”
文化馆,文学创作组办公室,多了六张年轻的面孔。这些都是来跟着刘一民复习的,杨玉山的女儿杨婷婷、杨成林的女儿杨秀玉,其余的几个也都是各个领导的子女。
老孙看着围在刘一民旁边认真请教的几个女孩儿,叹了一口气,默默地盖上了茶杯盖子,背着手走到小花园里散步。
老张正在打理桃树,看到老孙过来,招呼着他过来帮忙,看见老孙兴致不高,又听到创作组传出来的笑声。
拍了拍老孙的肩膀说道:“别叹气了,我早就说了,你想榜下捉婿,别人也想,儿孙的事情,你就别操心了。”
老孙想反驳几句,又觉得老张说的对,也不再说话。
《诗刊》第九期刚在报亭和新华书店上架,封面上的两行诗立马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读者订阅《诗刊》,目前最期待的诗人当属艾清、顾诚、北島、舒婷、食指等人。
朦胧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每逢年轻人聚会的时候,文艺青年总是要高声朗诵几首朦胧诗比试一下。
今天大家像往常一样涌进报亭,查阅报纸杂志。第一眼就被《诗刊》封面上的两行小诗给吸引了,封面上将“刘一民”的名字给标红了。
“刘一民?《诗刊》上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有读者好奇地说道。
“这两句写的不错,就是太短了。《驴得水》的作者也叫刘一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同志,这是两毛钱,给我来一份!”
燕京,一名诗刊的忠实女读者买过一份诗刊,一边走路一边翻阅了起来,看到精彩的诗句,还会默默地念上几遍,恨不得能够当场背会,这样下一次跟朋友聚会就能露脸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歌颂祖国的,嗯?作者又是刘一民?一人在第九期的《诗刊》上发表了两篇?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能耐!”
女读者看了一半时走到了工厂门口,喇叭里响起了《东方红》,这是上班的号角。她依依不舍地将杂志塞进了自己的挎包里,朝车间慌忙跑去。
上班的时候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总是朝放在车间柜子上的挎包里面瞅。
旁边的工友看到后,将手中的扳手装进口袋,走过来无奈地问道:“李丽,怎么回事,上班时候心不在焉的,歇一会儿,你再这样下去,小心伤到手。”
“我今天刚看了一首诗歌,看了一半,后一半没看,心里面痒的跟猫抓的似的,不跟你说了,趁着休息的时候我赶紧看完。”李丽拍了拍身上的工服,又将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才郑重地拿出《诗刊》。
旁边的工友见状,也都围了上来。
“李丽,来给我们念一遍!”
“对对对,念一念!”工友起哄道。
李丽感叹了一句写的太好了,而这种诗歌也最适合念,大气磅礴,不念出来反而觉得心中郁积,不吐不快!
李丽站到了凳子上,四周的工友抬头望着她,一脸期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刘一民......”一首完毕,李丽读的热血沸腾,浑身气血上涌,脸色潮红,额头汗珠密密麻麻。
“写的太好了,读起来真提劲儿!同志们,我们工人是领导阶级,要有更高的觉悟。就像诗里面说的,我让我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国家的富饶、国家的荣光和国家的自由!”
一名工人大声地喊道,握拳向上挥舞,衣服里面背心上“工人突击队”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随着《诗刊》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大家从十年的阴云中走出,郁闷,彷徨和爱国热情在这一刻被点燃,街头巷尾争相咏唱。
文化馆里,也是一片喜洋洋的景象。老张这一次订阅了上百份《诗刊》,文化馆众人人手一本,他又给附近的单位都发了发,发的时候特意将页数翻到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一页。
得意地撇着嘴角指着上面的小字告诉对方:“大家看见没,汝县人民文化馆刘一民同志的最新诗歌,封面也有,两首诗同期发表,你们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才气!”
“刘一民同志可真厉害!”
“瞧你这话说的,我们文化馆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