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好生意
- 梦回大明之我是崇祯皇帝
- 千年龙王l
- 2032字
- 2025-04-17 01:34:52
“那你刚刚说的和建奴做生意?”
“五爷,您没听仔细。我说的是有人和建奴做生意,不是老夫!呵呵!不是老夫!”
嗯!没毛病!
李浩点了点头,这家伙说话还真严谨。
不知道锦衣卫的诏狱,能不能让他改变这个说话习惯。
想想还是算了,弄死了范奢有毛的用。皇帝家的刀快也不能强抢别人家产!
汉武帝干过这种事情,造成的社会影响实在恶劣。
“酒可以给你,但我不要银子。”李浩靠在椅背上,笑着对范奢摆了摆手。
“那您要什么?”范奢有些摸不着头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要银子的生意。
“高粱米!辽东的高粱米!”李浩好整以暇的看着范奢。
范奢更加摸不着头脑:“辽东的高粱米?”
“这牛栏山二锅头是高粱酒,酿造出来耗费巨量的高粱米。
辽东的高粱米产于苦寒之地,但口感却是最好的。用辽东高粱米酿出来的酒,可不是漕运来的南方粮可比的。
我想酿最好的酒,可惜没有辽东高粱米。
既然你有去辽东的门路,正好!你来给我弄辽东高粱米,我供给你上好的二锅头。”
“噢,那怎么个兑换法?”
“三石辽东高粱米换一坛牛栏山二锅头。”
“嘶……这……”范奢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要三石高粱米换一坛子牛栏山二锅头。
“范先生有所不知,这酿造醇厚二锅头得经过反复烧锅。
一坛子的二锅头,就需要一石高粱米。
我养那么多工人,盖了那么多的房子。这些折算成一石高粱米不多吧!
我废了这么大的心思,一坛子酒水赚你一石高粱米……不多吧!
范先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好酒,他就是废粮食。
不然你看看,满大明还有别的地方能够酿出牛栏山二锅头这样醇厚的酒水?
三石高粱米,真的不多!”
范奢无语,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坦诚的生意人,连自己的成本都摆在台面上说。
心里虽然还有些不信,但却不好撕破脸去问。
“不过嘛……”李浩对着范奢勾了勾手。
“您说……!”范奢赶忙将头探了过去。
“我这人喜欢马,一等一的战马。如果有上好的战马,也是可以换的。
如何?”
范奢心里一惊,战马在大明可算是妥妥的管制品,朝廷看得非常严:
“五爷,您这是难为我。
粮食我好歹还能弄来,可这战马……市舶司看得太严。我这……没办法啊。若是抓到,会被……”
范奢竖掌为刀,在脖子上做了一个切的手势。
“没关系,我相信你有办法。”李浩拍了拍范奢的肩膀。
“说好了,一等一的战马可以换一车牛栏山二锅头。”李浩说完,站起身头也不回的走了。
商人逐利!这是天性!
马克思说过,商人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敢铤而走险。
有一倍的利润,他会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如果有三倍的利润,他会藐视一些杀头的罪行。
范奢就是这样的人,要钱不要命。
李浩相信,他从王体乾那里买来的香皂,最终的销售地也会是辽东。
旗人女子,也是要梳洗打扮的。
是不是再卖他一些香水和箱包,这些东西对女人有绝对的杀伤力。
“五爷您留步,这买卖老夫应了。
没想到五爷如此年轻,做生意却是一等一的好手。
初次见面,只是一颗东珠显得寒酸了些。
明日范某会将一挂鹿茸,两棵老山参送到府上。还请笑纳!”
李浩回头看了一眼范奢!
这是要探自己的底细,府邸……总不能让这家伙送货到紫禁城吧。
“这么重的礼,倒是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
范先生,生丝生意做么?”李浩回过头一脸的惊喜,人参鹿茸……男人嘛,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尤其是家里女人多的,更加……懂的都懂。
“生丝?老夫一向在晋阳做生意,倒是很少去江南。不知道五爷为何问这个?”
“再有一两个月,江南生丝价格会大涨。若是范先生有意,可以去捞上一笔。
告辞!”
李浩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张彝宪立刻哈巴狗一样跟了出去!
范奢看着李浩离去的背影……:“江南生丝会大涨……,真有这种事情?”
去了另外一个富丽堂皇的包间里,桌子上的菜肴已经摆好。正中间一盆红彤彤的水煮鱼,正“咕嘟”“咕嘟”的冒泡。
辣椒的香味儿溢满了整间屋子,瞬间就让人有了食欲。
李浩大刺刺的坐下,身边貌美的侍女赶忙把黑鱼片捞出来,放到李浩青釉瓷碗中。
“范奢这老小子,还真是贪。
他儿子闯下这么大的祸事,居然还想着生意。
怕是过不了几天,他儿子的脑袋就会挂在菜市口旗杆上等着风干。”
张彝宪狗腿的给李浩满了一杯酒:“范奢掌管着山西票号,八大晋商合起来的股本很是惊人。
昨天去拜见了王公公,听他说山西票号仅仅是股本就达到了两千多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每年票号的收息!”
“票号一年收息多少?”
李浩只知道,银行是个暴利行业。至于大明的票号……他还真不知道有多少赚头!
“晋商的口风很严,不知道他们的收息实数。
不过票号里一个普通的伙计,年底分红都能分十两银子。
爷!您可能不清楚,这京城里面小门小户,隔三差五的吃顿肉,一年的花销也不过就是三四十两银子。
若是一般的人家,二十两银子能吃一年。”
“一个普通的伙计,一年下来就有十两银子的分红。就这还不算平日里的工钱……!
这票号利润还真大啊!
你说朕办个票号成不成?”
“爷!你还真别说,办票号的确是个赚钱的法子。
只是……只是这票号的门道太多,别的不说。就是这银票见票即兑,就很难搞的明白。
您说,他们是怎么知道京城里面开出来的银票是真是假,到了杭州就给兑付的?
若是走驿递,京城的账簿怕是要一个多月才能够到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