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投桃报李
- 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 学之涯
- 2121字
- 2025-04-16 10:48:36
前堂内,待众臣退出后,只留下了杨彪、周忠、董昭还有侍御史裴茂,一时之间,堂内再次变得沉寂。
刘协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案几上的赤霄剑上,指尖轻轻摩挲着剑鞘纹路:“诸卿可知,朕此刻最忧心何事?“
几人面面相觑,天子此前不是已经提过?太尉杨彪拱手叹道:“陛下所忧,当然是粮草之事。”
“既然太尉已经知晓,可却未给朕提出解决之法!”刘协终于抬起眼帘,目光如剑直刺杨彪,“朕所求不多,只需数月之粮即可!”
说到此处,他语气又转为柔和,“朕记得东归途中驻跸华阴时,多亏宁辑将军段煨屡次献粮,朝廷才渡过难关。“
周忠与董昭闻言,二人对视一眼,已然明白了天子的深意。
周忠暗自思量,庐江周氏远在扬州,即便他输粮于朝廷,也是难解近渴;而寒门出身的董昭,更是无能为力。
唯有杨彪和侍御史裴茂不同,杨彪自不必说,而裴茂出身河东闻喜裴氏,也是河东大族,实力非同一般。
若是从闻喜和弘农输粮,将会很快抵达安邑,以解朝廷危机。
裴茂脸色变了变,他不过是一侍御史,怎能与太尉杨彪相比肩。可杨彪不表态,他自然保持沉默。
堂中的气氛骤然变得凝重。
杨彪的额头上开始渗出细汗,他深知,天子这是逼他表态。
若他不愿,恐怕他很快就会失去圣心,甚至会断送他的长子杨修的仕途。
想到此处,他心中便有了决断,深吸一口气,他郑重拜道:“臣为当朝太尉,三公之首,理应为陛下分忧。”
刘协就等杨彪这句话,当即是喜形于色的赞道:“杨太尉不愧是大汉股肱之臣,朕果然没看错人!”
随即他话锋一转,“朕自登基以来颠沛流离,少有读书之机。朕欲将秘书监从太常寺独立出来,设秘书郎伴读。”
缓了一下,他笑问道:“太尉,你觉得如何?”
杨彪本已黯然的双眼,顷刻间变得明亮起来:“陛下有此心,臣深感欣慰。不过臣以为选秘书郎伴读还是不够,应择德高望重之师教导陛下……”
“择师?”刘协心中冷笑,他可不想头顶突然多了一个老师,时刻盯着他。
他把秘书监从太常寺剥离出来,也是计划之一,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心腹之臣。
而今日,他正好用上了场。
但此时,他又不好直接拒绝杨彪,便不动声色的打断:“朝廷还未安稳,此事暂且不急。不过,朕听说你的长子杨修才学过人,就来朕的身边做个秘书郎吧!”
杨彪知道,天子这是投桃报李。杨修从天子的伴读做起,只要未来不出差错,弘农杨氏未来必在朝廷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中欢喜之下,他叩首道:“臣谢陛下天恩!”
与杨彪的交易达成,刘协的目光落在侍御史裴茂身上。
裴茂立时心领神会,他立即拜道:“臣愿同太尉一般,从闻喜调粮以济朝廷!”
“善!”刘协闻听,心情不好,当即不吝赞道:“裴卿忠心,朕必不相忘!”
他暗自估算,弘农杨氏和闻喜裴氏若输粮数万石,支撑朝廷一时是没问题的。如果是这样,那就为他稳定朝局留够了时间。
可片刻后,他的目光变得冷冽:“杨太尉和裴御史献粮于朝廷并非急事,可眼下物价突涨却是急需解决。朕属意卫尉之言,你们觉得应当如何做?”
几人闻听心中一凛,他们知道天子要采纳周忠所言,要对安邑城内的豪族动手了。
周忠略带歉意的说道:“臣惭愧,臣对河东了解甚少,无法给予陛下谏言!”
“老狐狸!”刘协心中冷哼,又轻摆了一下手,淡淡道:“这个朕知道,卫尉无需多想。不过,太尉和侍御史可有见教?”
就在此时,堂外再次传来何柱的禀报:“陛下,河东太守王邑求见!“
“宣他进来!”刘协心思转动,明白王邑必是做出了重大抉择,当即召王邑进堂。
王邑再次进入前堂,见杨彪等几位朝臣都在,在向天子刘协行礼后,又对杨彪几人见礼。然后在刘协的示意下,他坐在了末端。
“王卿,你去而复返,可是查明了物价突涨的原因所在?”刘协冷着脸,直截了当的问道。
虽然已经做出了决断,但王邑还是紧张的手心出汗,最终硬着头皮禀道:“回陛下,臣回去命人调查一番,确实了解了一些背后原因!”
“哦!那你就说说,到底是哪些人背后作祟?”刘协似笑非笑,根本不给王邑喘息之机,继续追问。
王邑无奈,这个时候他已经豁了出去:“陛下,此次粮、盐物价暴涨,实是卫氏、范氏和猗氏三家联手操纵,意图抬高物价以此造成城内人心惶惶。”
侍御史裴茂听后,略有深意的看了看王邑。王邑此举等于与那些豪族决裂,转而投效天子。
“卫氏?范氏?猗氏?”刘协的右手指轻扣着剑柄,“卫氏朕倒略知一二,昔日蔡中郎之女嫁的就是河东卫氏,只是这范氏和猗氏又是何等来历?”
他看向王邑:“还请王卿为朕解惑。”
“是!”王邑猛咽了一口唾沫,“陛下明鉴,卫氏乃河东第一大族,是前汉孝武帝时大将军卫青之后。
至于范氏,乃是安邑豪族,其家主为河东功曹范先。范氏虽不比卫氏,但在安邑也是势力庞大、盘根错节,更掌控着粮盐等贸易!”
刘协表情变得冷漠:“那猗氏呢?”
说到猗氏,王邑心中略微轻松:“猗氏乃春秋猗顿之后,为安邑豪强,历代以经商为业,现今几乎垄断了安邑及其周边的盐、铁之利。”
“哼!”刘协忍不住攥紧了赤霄剑柄,“依你而言,这安邑城内粮价上涨是卫氏和范氏之功,而这盐价几乎都是猗氏促成的?”
“正是如此!”王邑说完,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他已经向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余下的,就看天子和朝廷如何做了。
“都是大汉的好臣民啊!”刘协冷笑连连,一个小小的商贾之家都敢不把天子和朝廷放在眼里。若不施以雷霆手段,他何谈中兴大汉!
不经意间,他眼中蹦出凌厉的杀机,在座朝臣见了都是心头一紧。